陳恒鑌:投資中醫發展 保障市民健康

2018-05-15
陳恒鑌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AAA

CD1.jpg

「有病就睇醫生啦」,這樣就能為你帶來健康?港大於2013年的調查發現,逾九成半港人出現「亞健康」徵狀,六成受徵狀困擾及影響日常生活,即生理和心理出現不適,介乎健康和生病之間的狀態。即使感到不適到公營醫療機構就診,根據現時重病先治的輪候方式,恐怕市民亦會毛病等到真病,小病延至大病,「病向淺中醫」只是一句不設實際的口號。這種落伍的輪候方式,既增加疾病惡化的風險,亦加劇醫療資源的負擔,造成市民與政府的雙輸。

因此,特首於施政報告強調基層醫療服務,算是斷對了症;惜把中醫排除在地區康健中心的試點之外,在現時醫療人手不足的困境下,卻是開錯了藥方。政府雖口口聲聲支持中醫發展,但多年來對中醫的支援卻乏善足陳,以三方伙伴協作模式營運的18間中醫教研中心,集看病、教學及提供實習崗位等功能於一身,卻只分得醫管局財政資源中的0.01%(約1億)。中心既因自負盈虧而要為生存苦苦經營,又如何能同時兼顧好教學研究及治病救人呢?

人工低藥費貴 政府欠支援

羊毛出自羊身上,政府吝嗇,苦的卻是中醫從業者及市民。同樣懸壺濟世,現時中醫的起薪點僅為2萬港元,乃西醫的三分之一。市民於教研中心看診盛惠120港元,加上藥費動輒花費幾百港元,比政府診所「輪街症」貴愈10倍,中國數千年的醫學傳統及智慧,基層人士卻可望而不可即。

18間教研中心每年服務120萬人次,若計及其他學術機構及私人執業中醫的診症次數,接受中醫服務的香港市民相信以百萬計,足證中醫藥在香港這個華人社會的認受性。而中醫藥亦「不負眾望」,在協助長期病患者提升抵抗力、紓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戒煙,治療癌症或痛症等,均有醫學實證確認其成效。

應將教研中心納入公營醫療體系

西醫主力治病,中醫提倡治未病,包括調理健康、養生保健。發展中醫,市民將能更加健康,政府亦能善用之前被忽略的資源。因此我在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動議將教研中心納入公營醫療體系,增加教研中心的恆常資助,為中醫師及實習生提供薪級表,並在沒有反對下獲得通過。縱然議案沒有約束力,亦希望能讓政府清晰看到發展中醫藥乃民心所向。長遠,政府亦應視正在規劃的中醫醫院為“大健康”概念的一員,不要把中醫發展的責任推卸給非牟利機構,而是政府要走到前線,牽頭和參與發展。

政府現已聘請顧問,就中醫藥的角色進行研究。政府多年來以西醫管理中醫,窒礙中醫藥發展,希望研究能做到公平、客觀、以市民福祉為本,而非打壓或抑制中醫藥發展的又一手段,並藉此為中醫確立長遠的,並非由西醫主導的發展政策,讓市民有高質素,收費合理的中醫服務作為選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胖固然會引致長期病患或膝關節毛病,基本上減肥是正確的,但若處理不得其法,反會不能吸取恰當營養。因此,現時鼓吹醫療專業諮詢的「基層化」,讓醫護人員走進人群,比如在社區或者居所設有名為「護士診所」的健康諮詢服務,由護士、蘖劑師和營養師,為長者提供良好的社區教育工作,貫切「防犯勝於治療」,這才是真正減少醫療融資重擔的方法。

    岑家雄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