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中美貿易戰,會如何落幕?

2018-05-18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trump1.jpg

中美貿易戰之談判持續,兩國暫時仍未有共識。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美國高級別談判代表團已進一步拋出對中國的具體要求,總結如下:

1) 在2020年之前使美中雙邊貿易逆差減少2000億美元。

2) 中國降低關稅,並削減對新興產業的補貼。

3) 禁止中國投資人工智慧和電動汽車等敏感及高科技之技術。

三項原因之中,還是以「打擊中國高科技發展」為主

美國要求的削減貿易逆差,雖似是主要條款之一,但美國歷年來都累積了龐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國策向來是掌握了生產鏈上最高附加值的份額,例如是發明、專利、設計、品牌和銷售等等,然後把生產「外移」。近年來,由於國內生產鏈殘缺不全,已漸漸不利於各行業的創新和發明,且真正的失業和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中產和低下階層「向上流」之機會減少。因此,特朗普才打著重建美國製造業之旗號,希望扭轉劣勢。可是,美國生活及物價指數偏高,亦不可能和全世界「鬥便宜」,就算重建製造業,相信亦只會以高科技或高端產品為主。貿易平衡未必是美國真正追求的事項,以此叫陣,不過是「獅子開大口」而已。

顯然易見,美國所開出的條件,還是集中在第二和第三項。要求中國減少新興行業的補貼及降低關稅,甚至禁止中國投資人工智能和電動汽車等敏感行業。這不過是擺明車馬的禁止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劍指「中國製造2025」。

值得補充的是,第一項要求,看似是毫無道理,如何單方面要求中國在一、兩年之內,削減美國的貿易逆差2000億美元?「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模式,形成了很多年,如何在短時間內扭轉過來?難道把一半的中國工廠都搬回美國?莫非美國的製造業,可以在一、兩年之內重建起來,然後把產品外銷全世界?

想深一層,要中國立刻削減巨額美國貿易逆差的唯一方法,就是中國向美國繼續購入更多的高科技產品。甚至放棄研發,只用美國貨。高科技產品價值較高,只有集中「彈藥」向美國購買高科技、某些重工業或航空業等產品,才有機會「填夠數」。說穿了,第一項要求,其實一樣是要中國放棄研發高科技產品,並繼續加深對美國的依賴。

因此,在美國人眼中,放「中興」一馬是可以的,美國怎會不想你用「美國芯」?只要中國不再研發「中國芯」,並繼續依賴美國便行。當然,附加條件自然要「中興」撤出「高價手機」市場,繼續做一些「低價手機」則無妨。

真正之矛盾不可能解決

其實世界各國都有意重塑全球產業鏈,「中國製造2025」欲發展出核心科技產業,印度的「Made in India」欲在國內建立多元化製造業,美國則希望改善國內「產業空洞化」之問題,以改善國內失業率和貧富懸殊等問題。美國對中國開打貿易戰,更是為了保住「龍頭地位」而阻止中國之產業升級。總的來說,談判桌上各有各的盤算,中國銳意發展高科技,美國則極力阻止,根本是一個沒有出路的「死胡同」。

5月3日,中國海關總署已發布警示通報,要求直屬海關加強對美國蘋果和原木的檢驗檢疫,甚至要將可疑的蘋果和原木化驗,檢測期間不得放行,如發現有害生物,應依法對相關貨物採取退貨或銷毀等措施。除此之外,中國更放風正研究重建「大豆業」,似是為放棄「美國大豆」作好準備。當年,中國為了入世貿而放寬了國內農產品市場,中國重植的大豆才會逐漸式微。東北方向來以重工業為主,近年經濟並不好,似乎中國政府有意伺機局部重建國內的農業,吸納一些失業人士,一定程度上舒緩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壓力。明顯可見,美國雖是仗勢欺人,但中國著實擺出一副「不想打,但不怕打」的態度,肯定奉陪到底。

可是,若「中美貿易戰」真正開打,肯定會兩敗俱傷。雖然美國可能在國際市場上阻止了中國出售高科技產品,但未必一定能有效阻止其國內的產業升級和自主研發。此外,「貿易戰」亦會嚴重打擊美國的經濟。另一方面,中國產品面臨美國的封殺,肯定會大大影響國力。

兩雄相爭,其他國家甚至可以「漁人得利」。例如,印度早有發展多元化產業的決心,如果改善了國內營商環境,甚至乎學中國般成立「經濟特區」,不僅可搶中國生意,還會拖慢美國重建製造業的計劃。

那麼,「中美貿易戰」會以怎樣的方式落幕呢?

可能發展之方向

兩國之間真正的矛盾不容易解決。另一方面,如真正開打「貿易戰」的話,對兩國都有負面影響。因此,「貿易戰」談判或許會以一個「表面和談,實質上繼續暗鬥」的方式持續下去。雖然談判初期,雙方都劍拔弩張,但在關鍵時刻,都會及時「轉軚」。由於大家都要避免兩敗俱傷的情況,兩國最終都會克制起來。

中國在關稅及開放市場上,當可以作出一定的讓步,亦肯定會使其他國家滿意。美國亦可藉此找到「下台階」。雖然美國想阻止中國自行研發高科技,但若中國堅持不肯,簡單的封殺亦不會見效。禁止向華出售芯片不過是權宜之計,美國真正想的,反而是中國繼續依賴其芯片。只要拿到某些高科技出口中國之優惠,亦足夠特朗普贏選票了。

筆者估計,經過多輪的爭拗後,兩國最終都會在某些領域上達成其識,「大規模貿易戰」應該不會發生。可是,美國「定點打擊」中國高科技產業之手段,將會繼續下去,且招數將會層出不窮。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後,美國一直不停以「合規」為名,調查歐洲和日本銀行,並徵收巨額罰款。中國銀行在美的業務不多,才倖免於難。可是,近年以來,中國高科技產業大舉在美國上市和投資,肯定會腹背受敵。「華為」揚言退出美國市場,絕非一時戲言,反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個商業決定。

在表面上看,「中美貿易戰」或許可以「和氣收場」,但肯定仍會暗戰不斷。以歷史角度來看,世界列強爭鋒,商戰之後,便是貨幣戰和金融戰。如果都不能分出勝負的話,兩國走向戰爭的可能性便會大增。美國自來最喜歡在人家門口開戰,與中國的一場「代理戰」,似乎已是迫在眉睫。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雷蒙多訪華反映了美國既想擴大又想限制對華貿易的矛盾心態。美國既要考慮追求更高水平自由貿易、繼續深化全球分工網絡和國際統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又要考慮徹底轉向排他性市場分割和技術控制、破壞過去一手締造的全球供應鏈的成本。

    馬雪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