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創科北水南調 有利香港整體研究發展

2018-05-25
梁和
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AAA

WATER1.jpg

上星期,中央政府不同部門都提出的政策措施,扶持香港的創科發展,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透過競爭,爭取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而中標者更可獲得項目經費資助,令中央的科研資助可以「過河」到港,推動香港的整體創科發展。

香港科研投資佔GDP極低

科研資金分開公營和私營兩種,公營資金主要是來自政府的資助和公營機構、公帑資助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投放,而私營則是企業對研發的需求和投資。而現時香港的主要科研投資,主要是來自公營的部分,但全部科研投資加起來,都只是GDP的0.79%,比起美國、新加坡、以色列這些國家,香港的科研開支佔GDP比非常低。政府有需要在總量,以及在資金來源都需要大幅增加,以回應將來的科研發展。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作出支持,正好為香港的科研提供活水。

不過,如何善用這筆「北水」,是香港政府和創科界、學術界都需要考慮。在外國的學術界,不少科研成果都是跟商界分享,令商界願意多對學術界作出捐款,令學術界可以有更多資金進行研發工作。可是,在香港的科研成果,往往只留於學術圈子之內,未能有效應用在商品出產之上。中央提出的財政科技計劃,其實是大灣區佈局的一部分,目的令香港的學術界能與中國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科研界進行銜接。現時在深圳的科研項目,絕大部分都是由企業投資,而香港的大專院校參與大灣區科研項目,能補足這方面的不足。

應整合更完善的科研機構

香港的數碼港、科技園和生產力促進局,可謂是香港科研的三頭公營馬車,可是當中的分工並未見清晰。在「資金過河」政策出台後,科技園聯合阿里巴巴、本地企業商湯公司,共同投資興建人工智能實驗室,而數碼港則聯同HKU SPACE推出電競的文憑課程。過往生產力促進局,較集中於傳統工業改良和電訊基建的問題上,分工比數碼港、科技園清晰一點,但部分功能如進行研發、協助創新和創業的目的上,與前兩者甚為重疊。三者都是政府設立的公營機構,功能重疊,造成資源分散。政府應考慮在「資金過河」政策和大灣區的策略成型後,對三者存廢、整合展開長遠的規劃和檢討,成立一個更強而有力的公營科研機構,配合整個香港和國家的創科政策,扶持香港和大灣區業界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