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倩蕾:講好死談何容易 生死教育香港大落後

2018-05-31
黎倩蕾
80後平凡OL
 
AAA

death1.jpg

睇公仔箱肥皂劇,癌末女主角在靚仔戀人懷中安詳去世,淒美音樂隨即響起,字幕出然後完場,何其蕩氣迴腸,可惜,鏡頭影不到的現實,卻總比較殘酷,哀樂播完,靚仔或得報警善後,搞不好要接受調查;剛斷氣的女主角,可能亦需接受解剖,排除他殺可能!真夠殺風景吧?

那換個場景好了。身患絕症藥石無靈了,醫生宣布死期,掙扎認命決定坦言接受,卻受不了不斷進出醫院的折騰和醫院的喧鬧,臥病在床,鄰床的急救聲、醫療儀器的嘟嘟聲,統統是人生最後時光的惡夢,想在家安靜告別人間又如何?原來要揾定醫生出診簽死亡醫學證明,免除報警解剖,死後亦得聯絡殯儀館,安排仵工到來移走遺體,以日租方式放置在殯儀館殮房。

是不是很難?又不是,但肯定是很麻煩。怪不得報載中大一個調查指,3成人想在家死,現實上是只有3%的人心想事成。不想麻煩家人、擔心社區支援不足,還有顧慮影響樓價,據說都是巨大落差的原因。事實上,《經濟學人》於2015年分析全球八十個地方的善終質素,公布各地「死亡質量指數調查」:英國排第一,台灣排第六,新加坡排第十二,香港僅排第二十二。

講好死,在香港談何容易。只是不講不說不討論,未必代表問題就可解決。香港每年平均有4萬人離世,加上人口急速老化,死亡,對於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可惜,一講死,向來聲大大的香港人,要不逃避要不美化,但總無勇氣直視。就如壽終和正寢,由古至今也是福氣,如果不是自殺或他殺,在家死得自然,又何懼之有?

此外,不少人視不做維生治療等同放棄親人,視為不孝,但真的有了解過當事人的想法嗎?幸好,近年多了有心人參與推廣生死教育,包括鼓勵病人預早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即當病人的病情到了末期,陷於不可逆轉的昏迷或植物人狀態,失去決策能力,若已預設醫療指示,指示便會生效,可按病人意願拒絕接受急救及維生治療,包括心肺復甦法。只是,社會觀念改變,還得政府政策支持。

事實上,台灣人由小學階段接受生死教育,從小學習面對死亡,反觀香港卻是大落後。其實香港每年四萬多人離世,亦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病人若選擇留在社區,支援足夠嗎?送飯、社康護士,物理治療,統統都是問題。醫院早已迫爆,不論從病人福利還是醫療成本角度,亦有需要增撥資源,增加紓緩病床數目。

其實香港是亞洲首個地區確立紓緩醫學的專科資格,政府更早於1993年把紓緩治療醫學納入公共醫療系統,只是對比台灣及新加坡,卻是後勁乏力,但港府若能正視問題,加強推動力度,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這個行李箱,可以將你的遺願寫下,如殯葬形式、儀式中選用的經文或詩歌、最後旅程的衣飾等。你亦可以將你最後留給親朋友好的說話,如感謝、祝福、釋疑等等,以書信、說話或錄像等形式記下,好讓在生者能與你善別

    岑家雄  20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