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爸爸的便當】李美:擺明車馬sell溫情?為人父母sure共鳴!

2018-06-22
 
AAA

RICE1.jpg

《爸爸的便當》電影宣傳照

《爸爸的便當》很老實,擺明車馬是齣溫情片,且還安排於父親節期間在港上映;本片也很平實,故事大綱明買明賣,觀眾不難預想到劇情主軸是啥;然而,正正由於電影的寫實,一切縱是淡淡然的,但卻非常之真摯、非常之窩心,尤其容易引起父母輩的共鳴。的確,慶祝父親節,其實不限於一起吃頓餐,一起看電影亦為一個好選擇--不論是子女請父母入場,還是父母帶子女收看,本片都肯定令一家人親情滿瀉。

《爸爸的便當》改編自真人真事,現實裡那則女兒感謝父親的Twitter帖文,便吸引逾8萬人轉帖、近30萬人點讚。故事先在日本寫成小說,現在再搬上了大銀幕。

如前所述,《爸爸的便當》並無訴諸花巧,因為電影清楚明白,戲中賣點不在特立獨行,而在透過最基本、最簡單、最平常的地方,來勾起人們自身經歷的共鳴。日本電影向以細膩見稱,本片亦多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鋪墊營造親情感動。可是,這不代表本片必然悶炸,事實上,戲裡也不乏驚喜元素,非但令全院大開眼界,出來效果且印象深刻;而且,本片節奏拿捏得宜,不會使人呵欠連連。當然了,在主軸劇情上,這段親情關係將會如何發展,同樣吸引觀眾用心追看下去。

對於香港觀眾來說,《爸爸的便當》還有一大賣點,就是可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毫無疑問,日本文化有許多值得欣賞及效法之處,是故港人亦一直對日本文化趨之若鶩。本片描寫敘事的筆觸細緻,很好將日本的便當文化、飲食文化、兩性文化、以至親子文化等呈現人前,看點非常之多。惟須強調,不同文化縱有不同,但當中也存在著共通點--單單細味戲中港日文化的異同,已夠趣味無窮。

只可惜,《爸爸的便當》始終太過平實,最多僅屬不妨入場的小品,遠不是甚麼必看大片。惟說到底,如果加入父親節考慮,又或大家想一家人看齣戲,本片就不失為一個家庭好節目了。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爸爸的便當》劇情非常簡單淺白,可評東西沒有很多;所以,以下筆者將從日本文化切入,既談片中涉及的不同日本文化,也談電影主軸的父女親情刻劃。

第一個要談的,當然是便當文化。

便當堪稱是日本文化「名物」,其中火車便當便為不少旅客的必食佳餚。因為,它不單止「好吃」,更重要是它真真正正「用心製造」,色香味俱全之餘,還非常的精緻、多樣、美觀,整個package充份展現日本人力臻完美的態度。回望香港飯堂的「頹飯」,食物彷彿僅為充饑而已,兩者就堪稱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即使家庭料理式便當,日本亦相當講究。片中父親(渡邊俊美 飾)之所以受盡身邊人批評,包括女兒綠子(武田玲奈 飾)以及他的同事等,理由正是他的便當不為日本文化所允許。許多日本母親,都在子女的便當上比拚,甚至衍生許多便當烹飪書,除了介紹如何方便快捷準備便當,還重在令便當色香味及營餐俱全,甚而教讀者弄出可愛「視覺系」便當。別的地方,「拚爹」是拚金錢地位;在日本,「拚娘」(及拚爹」)則是拚便當--其實,這亦是「拚用心」,斷不能靠形而下之物堆砌出來。

《爸爸的便當》由便當入手,正是凸顯父親對女兒的上佳「用心」載體--難道要凸顯愛惜子女,應透過零用錢多少衝量?

這裡引伸出另一日本文化--兩性文化。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男權父系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柢固;近年,當地政府也為鼓勵女性婚後留守職場費煞思量。於此兩性保守之地,電影主角是位父兼母職的單親爸爸,自然更能帶出親情主題了。例如,女兒同學就對便當由父親所製大為吃驚,他本人買餸時也多少遭人白眼,以至羞於主動向女同事垂問怎樣準備便當(所以被同樣「無知」的男同事靠害了);凡此種種,固然都大大強化了反差效果。

另外,電影主角不單是父不是母,所談的亦為父女情而非父子情,這亦很好利用了兩性文化差異,從而強化了親情渲染的效果。事實上,綠子年齡正值反叛期,對於她竟然懂得欣賞父親,反差本已夠大;再加上,在她成長過程中,「少女心事」父親究竟知道幾多?如果換作母親,箇中矛盾肯定大減,就如他的女同事就活如專家一般。由覺察女兒開始拍拖,到意識自己在女兒心中地位大降,父親立於女兒閨房門前躊躇忐忑,相關心情肯定勾起許多父母觀眾共鳴。尚好,他沒去查女兒日記或手機,而是恰如其份地當個默默支持者,例如在便當裡留下鼓勵說話之類,類似窩心小動作無疑更能贏來女兒感動。確然,兩父女平時其實話不太多,但卻透過便當此一載體聯繫起來。

其實,片中牽涉的日本文化尚有許多,例如:飲食文化偏向多菜,每每見到西蘭花、車厘茄等,款式也極多元化,好像片中女兒便要求父親每次至少弄3款菜色,並對unboxing「意粉配白飯」的純澱粉質便當大為吃驚(該笑點很成功);煮食文化方面,廚房基本都是開放式,父母皆會一早起床準備早飯及便當,好使子女即日帶校,不用微波爐翻熱也成,因此刺身便當就注定變壞發臭(該笑點亦很成功)......凡此種種,沒想到都構成父親的「文化差異」及「文化衝擊」,因他不諳「日本便當文化」而引爆笑彈,以致女兒每次unboxing打開便當均膽戰心驚(她的同學及戲院觀眾則是剝花生)。

惟說到底,雖云各地文化多有不同,但有一個文化卻必然共通,就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片中父親所做一切,毋庸置疑都屬無私奉獻,儘管便當初時不獲女兒歡心,他依然一心一意地憑藉一股傻勁,想盡辦法要做好為止。重要的是,片中並無交代,他有曾要求或期待任何回報;即使女兒真箇知恩圖報,亦僅是額外bonus罷了,雖則這個bonus對他來說價值連城。父母對子女的愛,許多時是單向的,電影便充份凸顯此點,例如男朋友可以移情別戀,但父親對女兒的愛卻始終不變。

到飽歷外面風雨後,才發覺家裡父親從來不離不棄,女兒難免會慢慢看通世情。其中,子女開始懂得雙向回報,就證明他們成熟了、長大了--某程度,這才是子女送予父母的bonus的最大含金之處。女兒反過來為父親準備便當,當然是非常窩心,這個「給父親的便當」恐怕更勝「給男友的便當」;惟由心而發的那一句:「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即電影日文原稱《パパのお弁当は世界一》,則相信是對「爸爸的便當」的最大回饋。

最後,以戲論戲,如果本片劇情再長一點、再深層一點、再多元化一點,甚而在父女情之上,進一步挑戰談及父子情等,筆者評分肯定更高一些。但無論如何,《爸爸的便當》肯定已夠贏來為人父母者的共鳴--至於為人子女者又如何?如果他們都深受感動(尤其尚未做人父母的年輕輩),則證明閣下教育有方,子女都有智慧、夠成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