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少:WeLab上市唔用W股 港交所真尷尬

2018-07-04
十一少
財經專欄作家
 
AAA

WELAB2.jpg

(設計圖片)

金融科技平台WeLab終於遞交上市申請,但與「市場傳聞」完全相反,WeLab沒有選擇「同股不同權」(WVR),最終選擇仍選擇以傳統方式操作資本。新經濟股,究竟有乜嘢動力驅使你有WVR都唔用呀?係愛定係責任呀?

係煩呀!HKEX!

話說早前有報章於5月24日以《WeLab勢成港產同股不同權頭炮》為題,指WeLab會用「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可惜WeLab上傳的上市文件,與該報導引述的消息不符。但聽聞WeLab本來真的打算以W股(即同股不同權)上市,但由於執行比想像複雜,最後還是寧可以傳統方式上市,再用自己「用自己方式」去拆局。

形同掌摑港交所

WeLab所採用的方式,是透過「投票協議」鞏固投票權,讓部分股東與龍沛智達成投票協議,授予其所持有股份的投票代理權。而根據WeLab的上市文件披露,這項投票協議將無限期有效,除非銀風(即WeLend創辦人龍沛智作為唯一董事的公司)獲得超過50%控制權,或者龍沛智重大違反或未遵守其於相關投票協議的重大責任或承諾、WeLab不再上市、獲雙方同意等等。簡單而言,講個信字。

今次WeLab透過另類方法,也做到同股不同權,背後團隊確實別出心裁,也形同掌摑港交所,挑戰WVR的存在價值,因為WeLab這一招會令審批制度中門大開,跟打開Pandora Box沒分別。

而對於WeLab做法是否可行、幾名主要股東會否列為一致行動人士,甚或最終能否通過上市聆訊,暫時確實仍算是未知之數,但這種把權力轉交予管理層的做法,其實也不算新穎,香港股票市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次。

另類「同股不同權」早有先例

岔開一點,勉強來說,香港一早已容許同股不同權,就像B股。在過去幾十年,香港股票市場曾有不少B股,例如會德豐、連卡佛、香港置業信託、太古、格蘭酒店集團、聯邦地產等等,但絕大部分公司後來也把B股私有化,把這些珍貴的資產據為己有。而在80年代怡和遷册後再提出發行B股,及後李嘉誠及其他富豪紛纷要求發B股,引起撤資憂慮,令regulator覺得太離譜,而全面封殺。港交所在1989年修例,不再考慮B股上市。

其他的「同股不同權」例子,就有TVB因應廣播條款,限制外資股東最多投票49%,以保障本地持有人的權益。1988、89年因香港推行新廣播條例,要求香港電視廣播分拆成電視廣播及電視企業兩間公司,而電視廣播奉行新的外資投票限制,才重新有另類同股不同權出現;另外,現時上市的商業信託,如香港電訊、金茂、朗廷、港燈,也是需將管理權歸畀控股股東,讓控股股東控制cashflow。

話說回來,WeLab股東陣容星光熠熠,既有周凱旋作為主要股東的TOM集團,又有阿里巴巴、馬來西亞國家主財基金Khazanah等等,估計事前已做足評估,有信心才出招自製「同股不同權」。是的,沒有絕對控股權,也不代表沒有話語權,今年3月騰訊主席馬化騰也坦言,只要股東結構好,不是「同股不同權」問題也不大。

W股表現有待觀望

現時不少獨角獸的創辦人,經過多輪融資,持有公司的股份已少之有少。而隨着全城唱淡採用W股的小米,究竟W股這個模式還可以走多遠,讀者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小米、美團等獨角獸上市後的表現。如果嚴重走樣,絕對有可能令整個互聯網熱潮迅速降溫,嚇怕不少一級市場的投資者。試想想,那些創投基金、私募基金,本來想靠二手市場套現,如果套現不了,或賣出價錢不合心水,下次又豈敢再玩接火棒遊戲呢?

WeLab今次沒有選擇W股,除了是怕煩,有可能是因為看淡W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買個保險,萬一W股模式在香港行不通,也可以置身事外,對外宣稱自己仍是堅信「傳統智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在短期來說,「中美角力」為世界造成動蘯,世界各國都正受熱錢流走之威脅。香港作為區內的「股票中心」,正可想盡辦法為內地企業「圈錢」。
    港府現在最應該做的便是盡快「激活」股市,例如我們可以減低交易成本,加快金融創新及數碼化等等。

    寒柏  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