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高學歷無助脫貧 社會響警號

2018-07-17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u1.jpg

一直而來,教育都被視為向上流、脫貧的途徑,但根據扶貧委員會早前公布的《2016年貧窮情況分析》報告書,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高學歷”)的在職貧窮人數由2012年的1.84萬增至2016年的2.83萬,而當中持有大學學位的人數由9,300增加83%至1.7萬。換言之,差不多每十位大學生就有一位跌入貧窮網,反映高學歷亦無助脫貧;與此同時,根據統計處的人口普查及中期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中位數由1995年的每月16,371元下降至2015年的每月13,916元,加上同期本地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由73.3上升37%至100.6,大學畢業生期內的收入水平每況愈下,並持續「向下流」的趨勢,情況令人擔憂。

十個大學生一個貧

「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階梯」,這個真理似乎已脫離現實。曾幾何時,大學生被捧為「天子門生」,畢業後不愁出路。他們本應是社會的未來棟樑,如今「畢業即失業」者屢見不鮮,在「人浮於事」下,一些本來無需要求大學學歷的職業也吸引不少大學生去降格競逐,部分人更在畢業後徘徊於貧窮線邊緣,這種人力資源錯配及知識貶值的背後,不但反映出本港經濟發展結構落後,未能追上高學歷人口增長速度的矛盾,而且亦展示出貧富懸殊持續惡化,社會向上流動通道堵塞的現象。現時,不少年輕人皆面對「四難困局」(即是,置業難、結婚難、生育難、出頭難),出路愈走愈狹窄,再加上人口老化加劇,年輕人的生活負擔愈見困苦。難怪他們的負面情緒瀰漫,態度變得激進,使社會充斥怨氣。

本人在5月9日透過立法會的口頭質詢詢問政府有關高學歷貧窮人口激增的原因,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解釋,上述現象主要是由於:一、部分人為兼職人士,打散工自然收入有限;二、有關人士經濟負擔重,往往一個人要養活三至四名家人,所以較難脫貧。對於司長的答覆,我確實不敢苟同。

港產業結構太單一

究其原因,其一是教育制度與勞動力市場脫節,雖然大學生學位、課程及人數不斷增加,但相應的職位數目卻未能滿足市場需求,令大學生要「屈就」收入較低的工作;不過,問題的核心始終是歸咎於本港產業結構過分單一。

多年來,香港產業結構集中於金融及地產業,未能實現經濟多元發展,依仗一味「食老本」而缺乏創新動力,而隨著本地經濟結構變化及企業日益數碼化、精簡化下,中層職位大量流失,以致大學生失去了上流階梯;再加上歷屆政府一直未能有效地推動經濟轉型,即使市場上湧現越來越多大學生,高端的工作機會卻沒有明顯增加,令高學歷青年畢業後難以找到工作,部分淪為失業。造成今天很多高學歷青年在貧窮的深淵徘徊掙扎、知識難改命運的穹境,政府責無旁貸。我期望政府能夠拿出決心,進行大力改革扭轉形勢,制定適切的措施,作為長遠的解決方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