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18】黎倩蕾:是我做錯了所以爸爸不回來了?

2018-07-19
黎倩蕾
80後平凡OL
 
AAA

diea.jpg

由《最後的告別》與孩子談論生死

「和孩子討論死亡,是為了好好生活。」多麼震撼的一句。每到七月,是書展的季節,嘉年華式的書節,很熱鬧。新書很多,五花八門,但云云書海之中,有一本小書,沒多少人留意,我卻覺得特別有意思,堪稱滄海遺珠。喜歡它,因為它難寫難繪,市場有限,但在人生之中,卻又很重要,重要得不能逃避只能面對,我說的,是由綠腳丫策劃、木綿樹出版的本地繪本《最後的告別》。

談生論死的兒童繪本,西方不少,但在香港,有屬於自己風景的談生死繪本,怕且這是第一本。由構思到出版,歷時4年,由洋名Connie的貓珊繪畫,貓珊在劍橋讀兒童文學,是有心人。故事的起點很簡單,小老虎的爸爸突然消失了,怎麼辦?「從那一天起,窗邊再等不到下班的爸爸,爸爸再也沒有帶雞蛋仔回來。」很多疑問,很多不捨,打開小書,你未必找到答案,但你會看到熟悉的香港風景。

殯儀館的裝潢,不同宗教的喪禮儀式,也會看到小老虎思念爸爸的心路,爸爸的喪禮,採用最傳統的道教儀式,家屬會披麻戴孝、摺元寶,又會燒紙紮品。「孩子明白咩叫死亡嗎?」是大人的疑問。但死亡,其實比喪禮更易理解,花開花謝,死亡,意味著離別。反而喪禮更不易理解,破地獄是甚麼?作為大人,出席喪禮不少,還是早幾年才知道。

原來,現今殯儀館的儀式沿自清末民初時代,只有死於不幸的人才需要「破地獄」,若以香港每年平均只4%的人死於不幸,現實是只有極少數人真正需要「破地獄」,但我們出席喪禮,仲看過不少,很大程度是因為人云亦云,別人告訴你要破,那使破吧。對孩子而言,為什麼疼愛自己的親人不見了?避而不談,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庭秘密,代代相傳。慶幸,香港近年多了一班有心人,走在前頭,透過不同途徑積極打破缺口,推廣生死教育。

你也願與孩子一起閱讀,聊聊生命的消逝,悲傷之後愛可長存的沉重話題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容許我以一位哲人的話作本欄的收結吧:你的孩子,並非因你而來,而是借你而來;孩子是箭,你是弓,由造物主的手,射他到遙遠的目標。

    何紫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