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信》「糖尿足」後果可大可小 瑪嘉烈推早識別計劃

2018-07-26
 
AAA

dia1.jpg

透過講座教育病人從飲食入手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是本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患者除了會感到疲倦,口渴,消瘦之外,亦有機會引起「糖尿足」等慢性併發症。但糖尿病有機會令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再加上周邊神經線病變令足部麻痺及感覺遲鈍,病人有機會出現「糖尿足」徵狀亦察覺不到。再者,糖尿患者本身復原能力較弱,若患者控制血糖不善,受損地方受到感染,造成潰爛,又沒有適當的護理,情況嚴重者更可能要截肢保命。

dia2.jpg

壓力點顯示圖

有見及此,瑪嘉烈醫院推出「跨部門糖尿足護理計劃」,為一班表面沒有明顯皮膚潰爛或腳甲問題,但腳部感觸變差的糖尿患者提供綜合性檢查。瑪嘉烈醫院足病診療師關裕安表示:「很多時候糖尿患者並不知道他們有機會患上糖尿足,部分病人感覺不到足部受損,尤其足部有變形又穿著不合適的鞋襪並使用雙足或步行較多的病人,至察覺傷口時已遲了一步。計劃就如擴大保護網一樣,希望打撈漏網之魚,在病人情況未至於太嚴重前,控制病情。」

dia3.jpg

觸感測試有助確定病人足部感覺是否變弱。

護理不善 嚴重或截肢

曾經有一位從事保安工作的糖尿患者,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及步行,患者平日穿著不透氣的人造皮鞋,足部護理及衞生欠佳。經檢查後發現患者下肢血液循環及足部神經感覺變差,足部有姆趾外翻及腳趾變形的問題,出現雞眼、皮膚變厚及水泡,患者因不感到痛楚而繼續長時間步行,最後患處潰爛,形成傷口並感染細菌。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高級醫生陳健華指出:「周邊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會感到腳部麻痺,或有如『俾針拮』的感覺。透過定期的糖尿併發症併估,糖尿專科護士會挑選有需要的病人納入護理計劃。」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資深護師陳愛英指,專科護士會教導病人透過飲食、運動等控制病情及預防併發症;另一方面,足病診療師教育病人認識及預防糖尿足,並提供足部全面評估,嘗試找出不明顯或容易被忽略的足部併發症。

dia4.jpg

內科及老人科醫生,護士及足病診療師合作推行糖尿足護理計劃。

足底壓力測試助找壓力點

足部感覺下降及同時有過高的足底壓力是引致足部潰瘍的重要因素,足病診療師利用儀器為病人進行「動態足底壓力測試」,有助找出在步行時足底受壓的程度、分佈及位置,從而更準確地替受壓的位置卸力,減低足部潰瘍的機會。除了壓力測試以外,足病診療師亦會利用儀器進行觸感測試,並且量度足踝手臂血壓指數,了解病人是否有下肢血管閉塞的情況。根據病人的需要,診療師會運用醫療器具及設備處理皮膚及趾甲問題,如足部已有潰瘍,診療師會進行局部傷口清創,使用外塗藥物或敷料,並製作及處方治療性的鞋墊或器具,提供足部護理及鞋襪選擇的意見。如病人情況嚴重,會轉介予血管科或骨科跟進治療。

dia5.jpg

足病診療師為病人進行動態足底壓力測試,找出壓力點

跨部門合作 擴大保護網

陳健華醫生表示,治療慢性病不能倚靠單一醫護人員,以糖尿足為例,需要醫生、護士及足病診療師分工合作,透過教育、檢查,及早為病人提供資訊及介入治療,按情況轉介予相關專科。醫院期望透過計劃,協助病人減輕病情,避免形成嚴重的糖尿足問題。

85d4fceca57a28f14b85be7f1a2e0e68.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