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火鳥

2018-08-17
余樂文
文化工作者
 
AAA

lht.jpg

盧凱彤離世後,身邊有些朋友仍未恢復,覺得難以接受。余樂文這幾天聽了幾趟at17的專輯,晚上也輾轉反側。或許有人覺得我們反應太大,但at17對八十後來說,確實有相當的影響力。

余樂文是盧凱彤的粉絲,由at17年代開始追隨,一直有買她的唱片,看她的演唱會,見證她由有音樂潛力的小女生,變成曲詞編唱彈結他俱獨當一面的女歌手,對她離世,深感婉惜。身邊的朋友,不是每位都持續留意她的音樂,但得知她離世後,仍然同聲哀悼,因為盧凱彤與林二汶都是八十後,與我們是同一代人,是我們回憶的一部分。我們聽著at17的歌長大,相互見證彼此的成長。《我愛班房》面世之時,我們仍身處班房。《三分鐘後》陪著我們渡過跌跌碰碰的初戀。《The Best Is Yet To Come》陪我們渡過考試及學業上的轉折點。回憶,從來都是無價。盧凱彤的離去,打開了盛載青春的塵封抽屜,添上了一道新裂痕。

我們看到很多悼念文章。林二汶與盧凱彤約定「收工」時「電聯」。遺孀余靜萍勸勉大家「rest in power」。與盧凱彤合作多年的音樂人蔡德才,細訴她如何與情緒病苦苦戰鬥,在患病之際,嘗試從音樂與藝術找出路。同病相憐的填詞人林夕,憶述為盧凱彤創作《燈下黑》與最後派台作《荒原》的經歷。大家都渴望堅強,但細閱各人的一字一句,仍覺傷痛。沉溺之際,忽然想起了林夕為楊千嬅寫的《火鳥》。

「從頭細數命運由甚麼鑄成

心境每秒在註釋生命

密雲外還有清空

眼淚哪可遮掩眼睛

沒有光末路憑目光照明

火花擦碎後更加豐盛

天國近才會記得不死本領

你也痛醒請做証」

情緒總需要宣洩的出口,悲傷不能在一天之內消除。但歷史告訴我們,事後回望,或許前人的經歷,會讓我們變得更強,更有智慧。如果還有時間,記著我們渴求見證「你的笑容 從此不老」,我們珍惜我們擁有的彼此。這就是生存的力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