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若水:陸軍空中突擊旅打造立體攻防

2018-08-22
甘若水
軍事評論員
 
AAA

近期,陸軍空中突擊部隊練兵正忙。據媒體報道,5月,太行山下某野外訓練場展開了空中突擊旅立體奪控演練;7月中旬,一場空中突擊旅實兵實彈空地協同演練又在東北某訓練場展開。偵察、武裝、運輸等直升機靈活編組,空中力量和地面力量相互掩護,信息、火力相互支援,突擊步兵精確引導打擊、精確空地協同等作戰能力在實戰化演練中得到進一步錘煉和提升。

以快制慢、以高制低是制勝法寶,「上天入地」「如虎添翼」是軍人長期以來對作戰能力的渴望,但受時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制約,這種能夠快速飛行、立體攻防的陸戰力量,直到今天才夢想成真。新一輪軍隊改革之後我軍誕生了許多新型作戰力量,空中突擊旅不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更是陸軍由平面作戰向立體攻防轉變的標志性力量。

受世界戰略新格局和我國周邊環境新變化的影響,我陸軍作戰樣式、任務和空間正不斷向多元、多維、全域拓展,固守舊的理念難以匹配新時代賦予陸軍的新內涵與新要求。作為陸軍「飛起來」的先鋒,空中突擊部隊消除了空與地的距離隔斷、模糊了前沿與縱深的空間界限,可以靈活賦予奪取重要目標、實施敵後突襲等戰鬥任務,極大地拓展了陸軍機動空間和作戰樣式,必將在陸軍改革中發揮示範效應,激發軍種向更高形態升級轉型。

提起空中突擊部隊,最著名的當屬美國101空降師,其下轄步兵旅和戰鬥航空兵旅,擁有武裝、運輸、偵察等各型直升機,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鑒於美軍101空降師的出色表現,各國紛紛成立機降突擊部隊,北約國家幾乎都組建了自己的空中機動師(旅)。

空中突擊力量,通常是以輕型步兵為對地突擊的兵力主體,以直升機為空中機動、空中勤務和對地突擊的基本平台,對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勤務直升機進行混合編成,集空中偵察預警、電磁對抗、對地火力打擊和兵力突擊為一體的新型合成作戰力量。空中突擊旅是陸軍貫徹「機動作戰、立體攻防」戰略要求的骨幹力量,是陸軍新質戰鬥力的關鍵增長點。

實際上自本世紀初,我軍就開始對空中突擊作戰力量的建設進行探索,還曾組建了多支不同類型的具備空中突擊性質的部隊進行實踐,為隨後正式組建空中突擊旅打下了堅實基礎。陸軍空中突擊旅的面世也是中國陸軍航空兵飛速發展的結果,更顯示出陸軍作戰思維和作戰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轉變。我軍不僅由過去的「泥腿子」發展到裝上了「車輪子」,更准備從「鐵腳板」升級成一支現代化的「飛行陸軍」。

空中突擊部隊的一大特點是「快」,迅猛快捷、機動靈活、快進快出是空突部隊最大的優勢。但要真正達成作戰目的,空中突擊旅在偵察、信息、指揮、機動、火力等方面還必須做到「快」與「精」相結合,作戰行動應向火力平台一體融合、空地打擊精確高效發展,在作戰中更加突出「快速機動、精確打擊、有效控制」,真正實現「機動作戰、立體攻防」。

信息主導在空突部隊作戰中體現得將更加明顯。為減少情報、指揮、作戰等信息流轉時間消耗,必須將偵察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火力打擊系統通過信息鏈路融為一體,依託各類數據鏈、戰術互聯網等構建一體化空地指揮平台,確保空地各作戰模塊能夠在復雜電磁環境下自主協同,實現信息火力一體同步,達到先敵制勝。

我軍空突部隊建設歷史不長,當前還存在着力量規模與使命任務不相適應、作戰能力與打贏要求不相適應等現實問題。在借鑒其他國家軍隊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更需要解放思想、奮力作為,立足作戰職能使命,着眼「隨時能飛、隨處可降」的戰場要求,深研超越攻擊、蛙跳合擊、垂直打擊、立體追擊、特種突擊等戰法,錘煉全員快速反應、空中快速機動、全域靈活部署和大縱深超越突擊能力,鍛造出一支「天上能飛、地上能跑」的陸戰尖刀。

3.jpg

空中突擊旅直升機載步兵在地面迅速集結就位。(新華社圖片)

2.jpg

武直-10直升機(網絡圖片)

1.jpg

朱日和大閱兵上由多型直升機組成的空中突擊梯隊。(新華社圖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