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影評】陳耀祥:贏在起跑線的父母,輸在終點的孩子

2018-09-13
 
AAA

香港今個月初開學,在每位同學開始為新學期打拼時,有一套印度喜劇《起跑線》可以為一眾父母和學生打打氣。

Hiindi-knAH--621x414@LiveMint.jpg

《起跑線》電影劇照

電影講述印度一對中產夫婦,巴特拉(伊凡・卡漢 飾)和米塔(莎芭・卡瑪 飾)望女成鳳。為女兒爭取貴族名校,兩人各出奇謀,用盡各種方法,由搬家,搵升學顧問,到扮窮人,住貧民區,目的就是希望為女兒爭取一個入好學校的機會。過程中笑料百出,但當中反映印度社會的問題,中間有很多地方和香港社會十分相似。

印度電影善於以社會問題作為電影題材,例如「打死不離三兄弟」探討教育的目的,「打死不離歌星夢」探討印度女性平等的問題。和「打死不離三兄弟」不同,這套電影並不是將焦點放在學生,或教育制度上,而是探討家長們的心態和對學位的看法。

最近十年,我們多了一個名詞叫「怪獸家長」,其中一個定義是父母用盡一切方法,盲目的為子女爭取入讀「名牌」學校為目標。在香港,人人都說贏在起跑線,有些家長為了「搶學位」,在幼稚園前便要訓練十八般武藝,如學琴,學音樂,運動等是基本條件。搬家去好的校網,租虛擬地址,甚至在電視台節目有人曾經說過要「贏在射精前」。究竟父母為了子女贏在起跑線可以去到幾盡?

5acb255d27872.png

《起跑線》電影劇照

電影男主角巴特拉,是一位小店的老闆,雖然出身寒微,學識不多,但總算衣食無憂。當女兒長大,主角夫婦們突然發覺要有規劃地為女兒準備入學。主角其實並沒有野心希望女兒將來成為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只是希望盡父母責任,給女兒最好的資源,去找一間好的學校。在香港,也曾經有父母說過不是希望子女能贏在起跑線,而是不想輸。有很多人投訴是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所以父母被逼提早訓練子女,像在戰爭般弒殺。但在電影裡,巴特拉和米塔從來沒有討論過教育的問題。心態有點像買「名牌」手袋,但不知道為了什麼,總之「名牌」就是好,入不到就是不好。巴特拉和米塔為了入「名牌」學校,除了訓練女兒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幼稚園面試, 好多時候都是見父母多個見學生。巴特拉和米塔決定重新包裝自己,包括買新衫,打扮成上流社會人士,要戒掉以前地道市井的說話,說多一點英文,叫人幫自己寫入學表等等。

雖然巴特拉和米塔花盡心思,女兒都沒有被收錄。巴特拉失望之餘,憤怒的去找教育顧問投訴,才知道有第二條路可以進入名校。原來,每一間學校都要將少量的學位留給貧窮的家庭,巴特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唯有向這個方向出發。巴特拉和米塔原本以為只要肯俾錢,學位就可以手到拿來。但是因為傳媒報道,學校需要派一位老師到每位貧窮家庭去核實身份。巴特拉和米塔唯有搬去印度最貧窮的地方居住。在這兩個月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了一個家庭,而這個家庭經常照顧他們,而他們的兒子也是透過貧窮的家庭學位爭取入讀同一間名校。雖然資源上很缺乏,但是他們為巴特拉和米塔家庭付出很多。在這兩個月中,主角們發覺一個問題,就是說入學的過程上面,其實製造很多不公平現象。資源多的,有更多錢入到學校,沒有資源的,社會也不會提供他們任何支援。

india1.JPG

《起跑線》電影劇照

最後巴特拉的女兒成功爭取一個學位,反而貧窮家庭的兒子最後沒有機會。巴特拉的良心很自責,因為搶掉別人本身應有的權利,毫無廉恥的據為己有。在這個過程中,他發覺身教比學校更重要,父母怎樣做事,其實兒女是會觀察到的,他們未必能夠用言語表達,但他們能夠感受。無論出發點是多麼正確,在過程中不擇手段,怎樣都是錯。在香港,怪獸家長文化可能和印度不同,但香港怪獸家長也是為了入「名牌」學校不罷休。當怪獸家長只希望贏在起跑線,而不問是否正確,非怪獸家長就只有兩個選擇,放棄、或自己變成為「怪獸」,香港教育或學校也只能在這種怪獸文化中妥協。父母要推動怪獸文化,還是分享「堅毅」、「尊重他人」等德育價值?《起跑線》告訴我們,家長不要為了自己贏在起跑線,而讓孩子輸在終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