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填海在先23條立法隨後皆不能再拖

2018-09-17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AAA

SEA1.jpg

特首林鄭月娥又要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筆者以為,香港開拓土地增建房屋一點不能拖,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則可稍等,但可準備有關立法的內部諮詢工作。總之,拖字訣難以交代。

其實,筆者著急的不是某些官員的得失進步,而是香港的前景。大家都可以問問身邊人:您覺得幸福嗎?答案真的非常負面,多數人處於“三無”狀態:無願景、無激情、無動力,或混日子,或等待“陰乾”,或隱蔽不出戶。青年人成問題,上至中央,下至各種院校,都這樣說。青年精英都去搶安穩的公務員工作,學歷差的服務行業頻繁轉工,過一日是一日,看不到上流的機會,自資置業更是奢望。港獨思潮亦藉機冒頭,數典忘祖自認為是另類民族的陳浩民繼續囂張,那些無知的大學學生會“頭頭”,也藉開學典禮之機,亂爆“獨”語,挑戰國家憲法、挑戰基本法,逾越市民大眾可以接受的底線。

中年人呢?不少也是中產,應該安穩了吧,可是最為“頻撲”是他們,且不說上有老下有小,香港細小經濟體的不確定性使不少人惶恐度日。至於老年人,多數詬病沒有全民退休保障,更為互訴切膚之痛則是人生最後一程如何逃過治病之災。

也許,一些問題都是老生常談,但關鍵是香港的領導者們:你們也有願景?有激情?有衝勁嗎?

如果有,開拓土地會如此“老年拉車”,蹉跎歲月嗎?試想一下,當年英國面臨完全撤出香港之際,還敢於進行新機場十大工程的玫瑰園計劃,那時殖民政府的荷包還沒有多少錢,為何回歸20年了香港的決策者們坐擁一萬多億儲備還瞻前顧後,沒有一點兒魄力呢?固然,各種的既得利益者,各種的持份者有著數不清的反對理由,但是多數香港人在常識範圍內都知道那是“呃鬼呃馬”狡辯,實際就是要維護高樓價。固然,沒有人希望“懟冧市”,沒有人希望希望有樓階級的財富縮水。但是,已經“高處不勝寒”了,一旦“爆煲”香港各階層皆損手爛腳。最慘的是,土地嚴重供應不足以及因此而導致的高樓價,成為了香港的癌症,不但阻礙了香港的進一步發展,而且會導致香港不斷下滑,以至沉淪。

所以,林鄭月娥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實際上香港處於上升或沉淪十字路口關鍵時刻的決策。她做好了,可以如玫瑰園計劃那樣留下一座豐碑,做不好則影響香港未來幾十年的生計!也許,在這一份施政報告,就作出如同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東大嶼都會計劃,恐怕也是急促了,但是,至少要做出政府立即展開填海工程的決策,若然拍板作出馬料水等政府十多年前就規劃的維港以外五個近岸填海工程,自然更好,因為那其實是十分成熟的計劃了。如果不能,也至少表明,新一份施政報告宣示那天起,香港新的填海工程就展開了拍板了。

林鄭月娥多次表示,當下進行就基本法23條立法,環境不太適合。那麼,到底有什麼不適合的呢?說實話,23條立法和土地大辯論一樣,要尋求社會的共識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你如果給自己出這樣的決策前提,實際就是緣木求魚,或者就是一種拖字訣,因為這兩件事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須做的事情,沒有地香港就基本玩完,沒有23條“憲制責任”沒有完成,推理下去就是一國兩制也不想要了。所以政府不是要用漫長的時間去聽各種持份者的意見,而是用符合香港大局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輿論去引導市民大眾。

筆者認為,由於23條長期被妖魔化,因此,政府是要盡早透過適當方式去尋求香港各種政治力量的意見,並盡早形成立法草案交政團討論。其次呢,是社會的怨氣,尤其是對高樓價造成置業難上樓難生發的嚴重不滿。這些不滿,自然很容易被引導到反23條立法之上。2003年的23條立法失敗,已有過教訓。所以,緩解怨氣,也是營造23條立法的好氛圍所必須的。

筆者的結論是,造地在先23條立法隨後,但是都不能再拖了,這一份施政報告要給出先後的時間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邵善波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