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劉德華挨轟背後的社會怪象

2018-10-05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andy1.jpg

日前,團結香港基金為了宣傳其東大嶼填海計劃,推出了《讓下一代看見》宣傳片,並邀請了藝員劉德華擔任旁白。宣傳片出街之後,網上出現了不少爭議之聲,亦惹來了不少泛民支持者的口誅筆伐。如果批評是針對東大嶼填海計劃的本身,其實尚算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是觀乎眾多網民的抨擊,他們大多沒有細閱填海計劃的內容,而是立場先行、扣帽子和陰謀論。

這些抨擊主要是針對團結香港基金由前特首董建華領頭建立,於是視為親建制組織,繼而質疑或揣測劉德華為對方擔任旁白的動機,再扣上一頂所謂「投共」的帽子。某程度而言,今次劉德華擔任旁白所惹來的爭議,再次凸顯了現時香港已經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社會風氣,不少人都變成了立場先行。即使香港百多年來,不少地方都是由填海而來,但是今次建議由建制派背景的組織提出,便立即視為壞事。

填海和其他選項可以並行

當然,一眾批評聲之中,亦有一些人提出反對填海的理由,可是不少都是執他人齒慧,便一律照單全收。例如:不少人提到,除了填海之外,還有其他可以增加土地供應的選項,如收回高爾夫球場,又或者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和開發新界的所謂「棕地」。然而,填海和其他選項,可以並行不悖,為何要把香港的土地開發,弄得如此非此即彼呢?

況且,大家若願意細心思考,他們所提出的其他選項,也一樣存在不少問題。以收回高爾夫球場為例,他們認為高爾夫球已成了富人玩意,而且是政府以低於市價租出,不如收回興建房屋。然而,高球場本身也是文娛康樂設施,而香港的文娛康樂設施本來已經不足。他們若是不滿高球場淪為富人玩意的話,大可建議政府把高球場交由康文署管理,讓高球運動平民化。那些人動高球場主意時,為何又不打馬場的主意?

至於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和開發所謂的「棕地」,根本是指鹿為馬。嚴格上來說,棕地 (Brownfield) 是指一些已廢置的工業用地,用地則因為過去的工業活動而受到污染,再用前需先把污染清除。現時某些人口中的「棕地」,明明不是棕地,而是改變了土地用途的農地。當然,雖說那些地並非棕地,也不代表不能收回重建,但會否惹來法律挑戰,那些土地上的原有產業,需否重新安置,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改變土地用途不能治本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不論收回高球場,或者是收回所謂的「棕地」開發,這些地本身乃是香港的已發展土地一部分,只不過是改變原有的土地用途。根據最簡單的土地供求定律,即使改變原有的土地用途,頂多能增加樓宇單位數量,同時增加全港人口的居住密度,而筆者過去已指出,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只能增加公屋的居住密度,難以使到私樓樓價降溫。

只要香港的已發展土地面積不增加,可供興建私樓的土地亦自然無法增加,地價也難以下跌。此外,香港的土地問題,不是只有居住的問題,亦有工商業用地、其他文娛康樂或基礎設施用地亦有不足。即使單是一個居住問題,亦不只有樓價高企問題,還有樓宇單位密度、人均居住面積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不能單靠改變原有的土地用途解決。

最後一個問題,自然是某些人最愛提到的環保問題。其實,當人類要在城市裡生活時,城市化跟環保便是魚與熊掌。那些天天喊著環保的人,出門會不用車嗎?當那些人為了自身的吃喝玩樂,而耗費不必要的能源時,那一刻又為何不關心環境了?因此,一切關鍵是取得平衡,以及有所規劃。若是亂填一通,當然應該反對,但是某些人根本沒細閱對方的計劃,便因為立場先行而橫加反對,這又是社會之福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邵善波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