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威:智慧城市的新氣象

2018-10-16
 
AAA

fps1.jpg

創新採購

施政報告出台,很多創科政策有了具體方案,這是 「落地」的第一步,特別留意到當中會舉辦「城市及創科大挑戰」比賽,政府撥出5億元邀請不同社會各界就民生議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獲選方案可獲獎金及公營機構試用。在這裡不難看出,獎金不是重點,而是積弱以久的公營採購制度有一個新定義。

一直以來,政府採購程序都以價底者得招標或是需要投標者已經有與政府長久合作經驗,亦有很多不能按時按要求交付等懲罰條款,都令很多有創意點子,但沒經驗或財力的初創公司打退堂鼓;剩下來成功投標的公司,低回報下只能做出合格,不出錯的項目。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思維明顯跟智慧創新格格不入! 

智慧城市2.0

年輕一代經過近年STEM教育發展,很多都對創科有一定技術,但就缺乏經驗,反而早期一代的人有經驗,但由於系統上的傳統思維,欠缺創新技術。這個分嶺正是香港智慧城市於早年只流於學術討論的一個原因,但在施政報告及政府的政策,智慧城市已漸見新氣象:

轉數快是一個遲來的春天,出現一個有如軟件界高鐵的工具,筆者反而有點好奇市民反應未見特別大。在技術難度上,轉數快絕不低於國內支付工具,後者需要APP做中介,前者已經可以跨銀行及跨支付工具實時對賬。雖然轉數快還有完善的地方,但在一個成熟金融體系下的再創新並不容易,它的出現是正能推動香港的電子支付和智慧銀行。 

當開放數據出現,電子支付可以令使用者不用現身交易,但做到追蹤功能,保障雙方利益時又可建立信用,很快就會出現新的智慧產業。政府開始使用新思維,平等地採用市民的新點子,加上風險控制及調整方案,則可推出更多創新及人性化的利民服務,亦提供平台鼓勵更多不同持份者參與改善社區,推動智慧社區的發展。

更新迭代

很多軟件公司老闆跟筆者說,我們只慣做傳統軟件,最多都會開發網頁或寫手機程式,但是AI的自動化和應用已令他們望塵莫及。

回想20年前,當筆者還在做兼職文員收取15元時薪工資,傳呼台服務員只需識打倉頡,時薪已達40到50元,但某後被無線電話的出現完全取代,令很多從業員在2,30歲打拼期就需要轉行。智能電話出現後,電召客貨車服務又被APP所取代。

到AI時代,很多工種如會計、輸入文員、採購等系統化及重覆性的工作,企業只需教懂AI分辨種類,不需幾星期已可對該工作作出8成分流。這類工種流動性高,導致很多老闆都希望透過AI減低倚賴,無疑加速對工種的更新迭代。

AI的發展帶動新經濟的洪潮,新思維、創科、小服務型公司將會是未來的方向。創科某程度上是可以成為普及,但高回報的工作,上至90歲長者到小學生,只要有小點子,利用網絡的自由市場做業務合作配對,很快就可建立生意,成為賺錢CEO。政府在建設智慧城市時,亦要鼓勵這種新經濟的模式。

最後筆者鼓勵有小點子的朋友,成功的創意是需要經歷失敗,結果往往是不能預計,但是重點是要「推出去」。

 

作者黃永威,現職企業顧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