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施政報告促成科研落地可嘉 政府同時需要加強監察

2018-10-19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SCI3.jpg

世界經濟論壇近日公布了2018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第七,亞太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及日本。報告指本港競爭力跟新加坡接近,但創新及勞動力市場表現不及後者,全球只排名第26。創科能力是近年本港相對較弱的一環,林鄭月娥自上任特首後一直有意強化,上份施政報告被批評只着重於科技基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不足。今次施政報告可見政府著力回應這些批評,使政策更「貼地」,背後也見到創科局官員和政務官的心思。

施政報告的創科政策務實有為,要歸功於過往創科局的積極工作奠下根基,因為部分政策已經推行、有了基礎去延續,例如加強早已訂下的創科發展八大方向,撥出五億元每年舉辦「城市創科大挑戰」。要真正推動再工業化,單靠增加撥款尚未夠,政府要制訂長遠而清晰的宏觀工業政策,為製造業和創科產業提供完善綜合配套,包括稅務、技術、人才和市場等支援,進一步鞏固香港創科經濟根基,也可推動產業多元化。

將技術成果轉化產品

政府推出的在創科措施環環相扣,早前創科局局長就形容為「上、中、下游」三策,包括加強創科基金撥款,強化「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鼓勵私營公司善用大學的知識及資源作更多研發工作,政府以無償資助金形式向合資格的創科公司提供資助,而所有由項目產生的知識產權亦由參與公司單獨擁有,促使企業支持學界以及科研機構從事科研活動,把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使香港「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需要完善產業鏈,包括製造業、生物醫藥、機器人技術、金融科技等,並制定相關的發展標準和平台,也要幫現有行業利用創新及科技升級轉型。再工業化需要大量創科人才,包括作生產系統設計的設計工程師等、工業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和電子工程師等。本地人才有限,短期可從內地及外國的大專創科相關科目畢業生中吸納,中長期而言,則要增加本地相關科目的學位,增加本地的創科人才儲備。這樣有助擴大吸納人才,並打實創科發展的根基。

使初創在大灣區落地

政府推動創科發展亦可善用大灣區的優勢,把工廠的生產經驗與高新科技結合起來,使初創企業亦在大灣區「落地」。港府要與中央努力協調,設立專門的部門提供一站式服務,透過「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內地與國際市場扮演橋樑角色,背靠內地龐大市場,善用「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策,為創科發展把握機遇。

政府及創科局過往推動了不少創科成果,今屆施政報告的創科政策重視「落地」,把創科政策全面帶到「官、商、民、學」的層面,務求全民都能參與創科建設成果。但要提升本地的創科的世界排名,政府必須好好扮演監管者及促進者角色,勿讓政府的創科成果及未來願景前功盡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