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不填海造地 最後得益的是誰?

2018-10-19
麥美娟
立法會議員
 
AAA

LAND.jpg

施政報告自上星期發表以來,「明日大嶼願景」就成了社會焦點,大量反對的聲音此起彼落,有些人批評填海是燒盡儲備,有的就指香港土地不缺地只欠規劃,更有部份人將填海與單程證拉上關係,指填海只為新移民云云。一夜之間,填海造地似乎成了禍港殃民的象徵,就連有「民間特首」之稱的藝人也因早前聲演填海短片而躺著也中槍。

筆者及所屬的工聯會早在土地大辯論時已表明,要解決當下土地、房屋的困境,政府必須以多元方式開發土地,而不能只靠單一選項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既同意填海造地,也支持發展棕地,同時亦贊成公私營合作開發農地以及將哥爾夫球場改劃建屋。而在上述眾多的方法中,大規模填海雖然未必能短時間產出土地,但卻是令其他選項得以「鬆動」的敲門磚,因此筆者希望政府可以清楚解釋,將現時偏頗的資訊導正,讓市民明白填海造地的理據及解決房屋問題的願景。

由土地專責小組開展公眾諮詢開始,有反對者已不斷指香港從不缺地,只是規劃不當及地產商囤積所以形成土地問題,所以只要收回棕地及荒廢農地,就已等同填海的規模。在此我特別要指出,棕地和荒廢農地已存在多年,為何過去任何一屆政府都無力將它們開發出來?就以上一屆政府為例,當時政府也是主打解決房屋問題,但最後為何特首寧願在屋邨附近興建「插針樓」也不開發棕地?答案是因為該些土地不但零碎,同時也涉及複雜的業權、補償及搬遷問題,開發難度及付出代價都不亞於填海。再加上近年香港土地、房屋有價,政府手頭上又沒有土地儲備可供調度,於是土地業權人和地產商就有恃無恐,待價而沽,甚至不容許政府向自己的利益動手。在此種困局下,如果只依靠開發棕地及荒廢農地來增加土地供應,無疑是空口講白話,事倍功半。因此我認同政府利用填海建立土地儲備,加強自身的土地運用權,從而化被動為主動,使手握棕地及農地的發展商明白他們的土地不再能點石成金,這樣他們才會願意磋商交還或共同發展。換言之,若果沒有填海造地的契機,開發棕地及荒廢農地也將舉步為艱,更枉論只利用這些土地來解決房屋問題。

除此以外,也有意見指填海造地費用龐大,甚至需動用儲備才能應付。我相信政府在此方面應清楚向市民詳細解說,例如說明填海是否可分期進行、當中涉及的基建能否分批動工,以及填海對財政儲備影響的估算等,以釋除公眾疑慮。而除了解說支出外,政府也要「接地氣」指出填海為市民生活、住屋上所帶來的改善,譬如填海得出的土地可令基層家庭加快多少上樓、令夾心階層及中產市民在居住空間及生活質素上有何實質改善,這通通都需要向市民說明,從而令市民明白填海既是對未來的投資,也是對將來優質生活的一種願景。至於部份借填海爭議而將矛頭指向人口政策的言論,我就認為政府應嚴肅對待,事關這些言論不但撕裂社群,而且也無助解決問題,故政府必須多加澄清,例如詳細指出現時本港移民政策及單程證制度的宗旨及運作方法,以免市民因填海爭議而對人口政策誤解,避免有關矛盾被激化。

過去十多年,香港沒有大量填海、也未有大量造地,結果就形成當下市民住屋難、租金貴的困境。但同時間,地產商卻得益於高地價、高樓價而賺得盤滿缽滿,甚至催生「地產霸權」的出現。如果今日我們仍然在土地開發上爭議不休,裹足不前,甚至叫停填海造地,令供應無法補充,令政府無力與地產商周旋,那最終得益者究竟是誰?是普羅市民還是財雄勢大的地產商?這明顯已不言而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