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中國實施稀土減產,是否有用?

2018-10-29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rare1.jpg

最近,稀土業研究公司Adamas Intelligence指出,2018年下半年,中國將稀土分離和冶煉配額削減36%,稀土產量限制在4.5萬噸的水平上。這是五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用意是先為中國國內買家提供足夠的供應,並有效地控制市場。可是,這個產量水平,預計只能滿足中國內需,卻有機會令國際稀土價格急升。中國的稀土出口佔全球90%以上,儲量則佔全球37%左右。中國政府削減稀土配額,將會令不少科技廠商受到衝擊。中國在這時候出此「大招」,亦被外界認為是應對美國貿易戰而打出的「稀土牌」。

港媒總愛否定中國政府的能力

由於中國的稀土出口,每月的波動不少,暫時只是一所稀土業研究公司的分析及預估,始終無法證實中國政府的意圖。儘管還不確定中國政府是否認真的打「稀土牌」,或縱然真的把稀土配額減少,到底背後有什麼盤算,已有港媒急不及待的跳出來,說明這招無用,並列舉出兩大理由:

1. 若中國貿然出招,可能會違反世貿的規定。原來中國在2010年左右,曾因釣魚台事件與日本交惡,並停止對日本出口稀土,影響到不少日本生產商。中國政府對稀土實施配額的行為,亦被美日聯手起訴至世貿,世貿最終裁定中國敗訴。評論認為,中國削減配額,首先要過的,就是世貿的一關。

2. 雖然中國是最大的稀土生產及出口國,但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等,都擁有不少稀土儲備,不過是因為開採稀土會造成很嚴重的環境染污,並且中國的開採成本較低,所以多年以來,才會被中國主導了市場。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美國便有1,500萬噸,佔全球的14%。

其實,該報道沒有提及的是,稀土仍有「二手市場」。據報道指,日本已初步掌握回收及重新提煉稀土的技術,把舊電子產品回收熔化,而煶煉及鑄造出精密電路板部件的金屬。多年以來,稀土「一手市場」的供應集中在中國,日本和美國等,都有意大力發展「二手市場」,透過回收及提煉來獲得稀土。當然,提煉的技術肯定有局限,不可能完全代替開採。

無論如何,到底中國削減配額之目的,又是否真的純粹為了在貿易戰上,向美國報復呢?有趣的是,當中國的出口到達90%以上之際,美國政府便走出來批評中國壟斷了稀土市場,並對美國的軍工業及高科技產業構成威脅。如今中國削減限額,並沒有針對任何一個國家,又反過來說這依然是中國的威脅。那麼,到底中國應該繼續生產及出口稀土,還是應該減少出口呢?到底中國繼續出口是威脅,還是減少出口才算是威脅呢?這種「神邏輯」,不是教人頭昏腦脹麼?

未必會違反世貿規定,各國也未必能增產

如果中國向特定某個國家報復,並直接了當的削減對那個國家的配額,這可能有違世貿的精神。可是,如果中國以保護環境為由,並加強法規及監管,逐步削減稀土的生產及出口,又怎會違反世貿的要求呢?正如某些評論文章也說明,世界各國也有稀土,為何那些西方國家可以因環境及國民健康問題而停產,中國卻要繼續生產稀土呢?此外,美國大幅提升關稅的做法,又難道沒有違反世貿的原則?

關於減產「是否有用」的問題,據筆者所知,由於二、三十年來,西方各國因環保及成本問題,稀土的產量極少,生產不足,技術及經驗也反而落後起來。如果中國減產而炒高價格,雖然可能會引起各國財閥加入開採行列,但商賈都要先通過西方諸國政府的嚴格環保要求,甚至乎各國政府可能要配合開採而修例,將會展開很長的「拉鋸戰」。就算商家最後克服了環保法規上的一關,仍要重建荒廢了幾十年的生產線,這亦絕非易事。

此外,儘管西方諸國真的可以大幅增加稀土產量,但屆時又要反過來擔心中國可能將重新增產,因而導至國際稀土價格下跌而使西方諸國的開發商虧本。畢竟,中國生產稀土的成本最低,主導權始終在中國政府手上。

可嘗試把稀土出口,逐步改為人民幣結算

筆者認為,中國削減稀土出口配額,或許在客觀上會對美國造成負面影響,因而被解讀成「貿易戰的殺手鐧」。可是,稀土乃高科技的戰略資源,且開採時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中國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全世界的高科技產業而破壞環境,甚至犧牲國民的健康。削減限額,可以是因應貿易戰而使出的手段,亦可以是長遠國策。

最後,既然中國掌全球90%的稀土出口,儲量亦至少達全球37%,政府除了削減出口配額之餘,亦可嘗試逐步把稀土交易,改為人民幣或歐羅等結算。甚至可利用較複雜的形式,直接以稀土來交換石油等等。只有嘗試在多角度擺脫美元結算,方能算是對美國的「致命攻擊」。此外,把稀土改由人民幣定價及交易,也可以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這才算是一張真正有效的「稀土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