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升温,中小企應該如何應對?

2018-11-02
吳永嘉
立法會議員
 
AAA

trade1.jpg

最近,中美貿易摩擦已進入另一階段,中美雙方均向對方加大貿易關稅清單,意味貿易角力將會持續,對本港出口的影響逐漸浮現,亦令出口商日益憂慮。同時,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逾兩年來首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說明環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與悲觀因素正在增多,這對本港的貿易投資及整體經濟增長都帶來更多新挑戰。

較早前,香港貿發局發表研究報告指出,2018年第二季出口指數由54.1大幅回落至今季(第三季)的35.8,此外,有超過三份之一(36.1%)的受訪出口商表示,他們的出口表現已受到影響,較上季21.3%顯著增加。而在受影響的出口商中,逾半(53%)指買家減少訂貨量,四份之一(25%)則須承擔加徵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因此該局對今年香港整體出口增長預測亦由6%下調至3%,並預期今年11月至12月香港出口增長或跌至零,甚至出現負增長,而明年情況將更惡劣。

有可能觸發廠商倒閉潮

有見及此,政府已推出措施減低業界承擔的風險,包括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將提高小營業額保單保費優惠,並增加保戶所持每個美國買家信用限額,以加強對香港出口商在遇到難以預料的貿易摩擦及放帳風險上升時,獲得更大的支援和保障。就此,我歡迎政府對應貿易戰的措施,並在短時間內向業界分析徵稅涵蓋的項目,讓業界及早準備。在現階段,徵稅對內地經香港出口至美國的總貿易額實際影響未算太大,然而心理影響確實存在,倘若稅率再次提高,例如: 再多2,670億美元的華貨被徵稅,即所有中國出口美國貨品均受影響,情況將較難處理,長遠而言,將有可能觸發廠商倒閉潮,嚴重影響經濟升級轉型及多元發展。按現時形勢發展,中美貿易戰似乎已變為持久戰,而且迹象顯示中美之間的問題已超越貿易戰,並提升至經濟戰。此外,美國的關稅清單抵制的貨品種類愈來愈廣泛,未來企業能避免納入清單的難度亦相應增加,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日後情況可能更差。貿易戰下人人自危,香港的出口商,尤其是中小企,必須升級轉型、靈活調配生產線,以及加快開拓新興市場如東盟國家,以分散業務風險。

開拓東盟市場分散風險

過去10年,東盟發展迅速,已成為具備經濟實力的地區。去年東盟區內生產總值(GDP)合計高達2.76萬億美元(約21.5億港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有報告預測,未來東盟年均增長將高達5%,至2030年將成為第四大經濟體。根據貿發局的《東盟中等收入消費者調查》,超過一半受訪的東盟消費者均表示,未來兩年將會增加時裝產品方面的開支,主要支出項目包括商務服飾(28%)、便服(26%)、鞋類(22%)、配飾(12%)、旅行用品和手袋(8%)以及眼鏡(4%)。隨著東盟城市化發展,東盟中產消費者傾向把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收入(disposable income)花在時尚產品上,刺激市場對相關產品的需求,加上東盟作為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的地位,對善於設計及製造「Made in Hong Kong」品牌的企業,無疑是一大契機。港商除可將生產基地擴展至東盟外,亦可發展當地極具潛力的零售市場。政府於今年8月1日推出全新的BUD專項基金(企業支援計劃)的東盟計劃,這個計劃為個別企業提供累計資助上限100萬元,幫助企業拓展東盟市場。我相信企業可以善用資助,盡早開發東盟市場,減少業務風險。

對於政府對港商的其他支援,我相信政府可進一步放寬為企業提供展覽推廣的資助及限制,調整「你出一蚊我畀一蚊」的模式,幫助港商擴闊其他國家市場。對於有中小企計劃搬遷廠房至東南亞地區,由於相關投資需時較長,政府可研究如何提供較長時間的支援。此外,為了幫助中小企解決資金緊絀的現象,我認為政府需考慮就銀行拒絕借貸的個案作重新評估,要求銀行重新審批合資格個案,並向受徵稅影響廠商提供針對性貸款或補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