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虹:看待「明日大嶼」,少點抹黑,多點智慧

2018-11-12
謝曉虹
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
 
AAA

1016.jpg

香港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可謂深遠地影響著香港社會的發展。據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香港約有7000公頃土地是通過填海獲得,佔香港已發展土地面積的25%,容納了約27%香港人口和70%的商業活動。不過,近年來香港填海速度放緩。數據顯示,在1985年至2000年期間,香港填海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填海2平方公里,但在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期間,香港的填海面積只有6.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僅填海0.4平方公里。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先後發展荃灣、沙田、屯門、大埔、粉嶺/上水、元朗、將軍澳、天水圍以及東涌等多個新市鎮,這些新市鎮的人口約為347萬。其中,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以及東涌便是填海而來,這6個新市鎮的人口約為275.2萬人。請大家想想,當大家在填海而來的新市鎮上居住或工作,自己「上了岸」卻反對填海不讓更多人「上岸」,在情在理說得過去嗎?如果沒有填海而來的新市鎮,大家何來「安居樂業」? 如果沒有填海工程,香港能一步步發展起來,創造一個個引以自豪的經濟奇蹟嗎?

我們再來回顧歷史。1989年港督衛奕信公布興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建計劃。當中,包括於大嶼山赤鱲角興建全新的香港國際機場,以取代舊啟德機場,亦包括機場鐵路,連接大嶼山、馬灣、青衣到市區的青嶼幹線、青馬大橋及三號幹線等等。這是英國殖民香港時期,英國於香港實施最大型的工程,而整個工程有一個特別的代號,叫做「玫瑰園計劃」,他們盼望香港如「玫瑰園」那樣美好。

但想深一層,當年港英政府說要填海,普通市民連被諮詢的機會都有沒有,更遑論反對填海,因為當年是港督說了算的年代。但當基建落成,大家享受著填海及大型基建工程帶來的便利及紅利時,卻感恩當年港英政府有前瞻性地推行填海工程。難道這是只允許英國殖民政府在香港填海,就不允許自己當家作主的特區政府填海?難道只許港英政府發展經濟,不許特區政府發展經濟?

再說,自回歸以來,香港有哪一項大型工程是反對派不反對的?但當香港段高鐵通車及港珠澳大橋落成後,反對派卻迫不及待到香港高鐵站及港珠澳大橋興奮拍照「打卡」分享,更積極組織街坊參加「高鐵團」感受體驗一番,這不是說明了只要堅持為香港長遠發展做決定,最終都會贏得市民及反對派的支持嗎?

「明日大嶼」不只是一個大型填海計劃,更是一個大型發展計劃、一個「造城」計劃,將可從根本上解決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土地需求問題,讓大多數基層市民及青年有了置業安居的希望,是為了香港下一代福祉著想所描繪的宏大願景。如果「明日大嶼」能夠落實執行,將是香港人的希望,香港人的驕傲,香港人的福氣。筆者期盼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能用智慧明辨是非,以具前瞻性的目光支持有利香港未來發展的計劃,齊心協力推動特區政府落實好施政報告的土地房屋藍圖,將希望變成現實。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