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日本。影評】李美:港片輸出日本?可惜淪為怪胎......

2018-11-27
 
AAA

 screenshot_48678_1542170507088-2018-11-14-044147417.jpg

《十年日本》是《十年》的系列作,故兩片的共通點不少。香港x日本的化學作用,是否意味強強聯手、更上層樓?很可惜,純以藝術角度審視,則似是香港拉低了日本水準......

相關文章-
【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影評】李美:愛情很典型 電影超想像 

screenshot_48678_1542170503036-2018-11-14-044143329.jpg


《十年》榮獲金像獎最佳電影,不少人認為這是政治因素使然;《十年日本》亦旨引人反思,但所涉議題則少點政治性、多點社會性。同以五個單元故事構成,《十年日本》談的分別是人口老化、人工智能、網上資訊、環境災難、以及戰爭;可見,相關題材堪稱「講到口爛」,也理應是人人關心的,故相對《十年》來說,政治衝擊程度固然大大不及。

screenshot_48678_1542170504591-2018-11-14-044145007.jpg

遺憾的是,較諸其他小說、電影、漫畫等等,《十年日本》在探討上述議題時,既沒特別新穎,也沒特別透徹。新意多少是有,但要說具爆炸性,卻絕對說不上。尤其是,整齣電影僅得99分鐘,即平均每個故事只有20分鐘左右;當然,篇幅短不代表不好,何況日本從來不乏短篇電影,好些獨立電影還水準甚高,之不過,《十年日本》則不屬此列。單是觀眾呵欠連連,不少人拿電話睇時間,已充份反映本片之不濟......

screenshot_48678_1542170505130-2018-11-14-044145421.jpg

最主要原因,乃這種「《十年》化」的拍法,跟日本片的過往強項,不單完全格格不入,更加反過來,將相關優點扭轉為缺點了......具體是甚麼?於此不含劇透的部分,實難詳細交代;只能夠說,筆者至少歸納出三個主因,足夠令《十年日本》淪為「怪胎」......

screenshot_48678_1542170506064-2018-11-14-044146448.jpg

有香港電影能輸出海外,香港人誠應樂見其成;然而,看過《十年日本》之後,筆者卻嗟嘆不已......以戲論戲,《十年日本》絕對是一齣不合格的實驗電影,只值最多2星評價。不必諱言,對不少人來說,如果抹去《十年》的政治性質,它又何嘗不是一齣不合格的實驗電影?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十年日本》肯定言之有物,戲中所談的議題,不管左中右政見者理論上都不會反對。

即使人口老化問題多麼嚴重,但誰又願意「源頭減人」,去主動結束一個個的寶貴生命?我們都認同《75終老計劃》的人權思想。

即使人工智能帶來無窮利便,但誰又願意因此接受監控,以致不是人控制機械,而是由機械控制人?我們都認同《惡作劇同盟》的自由思想。

即使網上資訊多麼吸引,但誰又願意自己私隱被揭開?誰又不認同,真實接觸比間接地透過上網來認識一個人更加準確?我們都認同 《數碼遺產》的人文思想。

地球確然很危險,許多危機皆由人類一手造成。誰又不希望,將來免於核輻射之類的污染威脅,毋須避難於不見天日的地下城呢?我們都認同《無色的空氣》的環保思想。

地球的危險,也源於人類的好戰。誰又不希望,和平能夠永續人間,不須再忙於募兵徵兵?我們都認同《美麗的國家》的反戰思想。

《十年日本》所談命題,無疑都獲絕大多數觀眾認同。可是,認不認同是一回事,好不好看是另一回事;以至於,所談是否深入、是否打動人心,也關係到電影的水準與層次。電影將「十年」的模式倒模過來,效果無疑差強人意。

其一,日本電影一向內歛,相對慢熱,不過一旦鋪墊圓滿、條件成熟,就會爆發凌厲後勁,高潮迭起--最近例子當數大熱的《屍殺片場》。然而,「《十年》化」的一大表癥,則是一切訊息先行,兼且「畫公仔畫出腸」,深怕觀眾看不明白。《十年日本》五齣單元,均在「《十年》化」影響之下,很早階段就開宗明義,在鋪墊尚未夠力已急急掀開底牌,後來也不出所料地反覆強化單一訊息……電影整體一直維持偏慢節奏,劇情推進不斷陳腔濫調,就連應該高潮之處都高潮不起……也莫說,幾乎每句對白和每個劇情都要緊扣主題,例如《美麗的國家》就煞有介事玩起槍戰VR來。另外,慢動作特寫的使用也嫌過多,好像《無色的空氣》便多番以女孩「開心舞」來凸顯對自由空氣的嚮往,《惡作劇同盟》亦有一群孩子在森林奔跑;倘非分開幾個單元,而是在一齣電影裡,相關技巧就相信會克制一點,誠不會如斯反覆運用......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綜觀全片由始至終都平鋪直敘,「慢而無當」地失卻原本劇力營造的巨效......悶出鳥來,這是最要命的一個問題。

其二,日本電影節奏偏慢,猶如描寫文、抒情文一般,對人性及心理的敘述均很細膩、很深刻,經常能夠打動人心--最近的大熱例子當數《小偷家族》。可是,受到「《十年》化」的「寫人」只為帶出訊息而非真箇希望「寫人」的感染,日本片就連過往強項都變得乏力。以描寫文或抒情文的筆觸來寫實用文,其不倫不類實在可想而知。雖然,《十年日本》實也重視人性,例如《75終老計劃》刻劃了親友關係、《惡作劇同盟》刻劃了人與馬關係、《數碼遺產》刻劃了母女情與父女情、就連《美麗的國家》都談推銷員對藝術家和勞動者皆有情;但很明顯,相關感情敘述仍遠遠不夠,特別是受到「《十年》化」的格式及篇幅所限,以致剛剛對故事裡的人物關係「有點感覺了」,電影就很快完結......

其三,一般日本電影往往傳揚正能量,故事後面總是充滿希望,就連一些幹了壞事的人,背後也可能另有苦衷--再拿日本漫畫為例,三大元素即「友情、努力、勝利」,便均為正面訊息。然而,受累「《十年》化」的悲觀主義,較多凸顯「缺乏互信、徒勞無功、絕望失敗」,以致日本片都多少沾染了負能量(當然,《十年》也有叫人「行動」,就似《逆向誘拐》一般).....不禁要問:我們都必須往最最最壞的方向想嗎?恐怕,這非未雨綢繆,而是杞人憂天,甚至是配合政治宣傳(Propaganda)的惡意抹黑......日本電影為何要「被播毒」,沾染香港的泛政治化負面氛圍?

總括來說,《十年日本》的角色、劇情、言志等部分俱不算好;在多如繁星的類似作品之中,大家誠有更多更好選擇。就如本片監製是枝裕和,他鏡頭下便多的是人口老化佳作啊;至於科幻、災難等題材,難道日本又會少嗎?

平情而論,將《十年》倒模到日本,恐怕是個失敗的結合。畢竟,說到底,《十年》之所以引起關注,背後原因肯定跟香港政治氣候分不開;當前日本有此氛圍嗎?倘沒有,類似的「預言式」或「狂想式」故事,本就無甚特別可言,因為類似題材早就司空見慣,也莫講竟然套上「《十年》化」的殼子將自身優點扭為缺點——這正是《十年日本》不值一哂的最大底因。《十年》往後還計劃推出《十年台灣》、《十年泰國》等系列......各位應否捧足場、撐港片輸出?筆者會以保留態度拭目以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