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香港會否出現超越藍黃的候選人?

2018-11-29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KO1.jpg

幸好,柯文哲贏了。這三千多票,讓他和團隊繼續進行改變。他成功打造和建立起強而有力的白色力量,沒有大財團和傳統政黨的支持,都是靠著年輕人和一點點的資源,就打了一場優質的選戰。一些人雖然繼續愛謾罵,但我在他身上看到一個實幹的專業人士,如何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改變了公務員文化,也切實帶領台北在改變。

他不單止摒除了台灣藍綠的分野,而是努力在提升社區和市民之間的連結,就像做了一個台北的資源共享平台,邀請大家一起改變社區。正如他所說,政治是解決人民的問題,反觀香港的政治人物好像都把問題拋回給市民,說為什麼大家不支持他。

香港補選過了,建制是贏多了一席,泛民也急於要反省,但問題是,市民是否多了一個同行者,一同去改變社區呢?香港,最需要的是一些能夠超越藍黃,站在高於建制和泛民之上的角度,能夠成為市民代表的政治人物。舉例說,建制和泛民可以聯手要求局方撥款,提升圖書館資源,優化現有設施,以及增聘人手延長開放時間,方便上班族。區議員們也可以要求康文署,把使用量低的球場撥給區議會,公開招聘讓社企和非政府組織參與營運和舉辦市集,工作坊和運動課。我們又能否盼望,有一些校長、教師退休後,願意參選,活化一些區域的空置校舍,不論變成過渡性房屋,臨時教室,或是撥給非政府組織作為基地去推動有益社區的服務。我們不單止要追求增加房屋供應,發展土地,香港更需要增加政治人才,懂得議政和推動有利民生的議員和政治家。

政治人物,除了要有政治理念,意識形態和懂得選舉外,還要懂得政策,實際操作和關心市民所想。以九龍西為例,民協在深水埗的一套曾經成功,但現在需要超越,如何為區內中產帶來一些價格合理、多元化,貼近市民需要的社區服務、如STEM教育課程,中高層就業配對,法律稅務中心,以及運動設施等都是新世代公民關注的議題。

未來如果中央、政府和市民都想有更優質的施政,更和諧和多元的社會,就不能夠只是打造疑似中間派的建制,也不能夠終日站在建制和泛民的陣營叫喊,而是一同尋找和給予願意突破藍黃,跨越政治鴻溝的政治素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