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無現金支付」的認知誤區

2018-12-10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10094218_360241.jpg

香港不少人都哈日,視去日本旅行為「返鄉下」,也許是長期哈日之故,兩地確有某些相似的「脾氣」。例如在移動支付上,香港和日本都是發達經濟體當中動作較慢的地區,直到這一兩年才奮起直追。而這股「追落後」浪潮,基本上都是在內地的步步進逼下的被動行為。

上月底,騰訊宣佈聯手日本通信巨頭LINE在日本提供移動支付服務,而騰訊的對手支付寶憑藉股東軟銀的幫助,在日本更已深耕多年,截止去年年底,支付寶在日本簽約的店家已達4.5萬家。一開始,這些中國支付巨頭去日本發展是為了服務中國遊客,但久而久之,日本人也擔心自己的蛋糕會給別人吃掉。三家日本金融集團在3月底就聯合推出新的支付系統。日本政府更發佈「無現金願景」報告,提出要在2025年實現4成的非現金交易目標,並最終實現8成的目標。

香港的「無現金支付」發展起步並不遲,十多年前我與同事一起出來租房住,已經嘗試過「無現金生活」。大額消費用信用卡,小額消費用八達通,十多年前已經可行,不過只能幫襯連鎖的商店,小店做不到。這與這幾年內地一線城市可以實現的「無現金生活」還是有距離的,內地的「無現金生活」是無遠弗屆涵蓋所有領域的無現金,包括去街市買一棵蔥或者給乞丐施捨個發財錢。應該說香港是起步早,但到了移動支付階段躊躇不決。

每每談及移動支付在香港發展慢,都會觸及港人對私隱的重視,擔心數據平台的安全問題。但與此同時,香港人卻熱衷用信用卡,平均每人有2至3張信用卡。在這裡是否有一點認知誤區呢?

信用卡洩資料危機更大

近年每每爆出不少企業數據洩露的新聞,例如國泰航空早前爆出遭黑客入侵,令940萬名客戶資料外洩。這些外洩的資料,很多都是信用卡資料。客戶在網絡用信用卡支付的時候,輸入信用卡號碼、到期日和安全碼,這些資料在企業後台保留之後成為定時炸彈,是最大的安全隱患。畢竟今天仍然有不少買賣,是只需要輸入這三項資料就可以交易的。相反,移動支付例如八達通、微信、支付寶,從來沒有聽聞因為洩露了客戶資料而導致損失。現在一些移動支付需要通過指紋等生物特征認證,安全係數更高

有人可能反駁,較早前「轉數快」不是爆出有人盜用導致損失嗎?可見這些移動支付很危險。但我必須糾正一點,在「轉數快」的個案入面,受害人本身並無開通電子錢包,但其個人資料卻被人偷取去開通電子錢包。換句話說,你不用,盜賊用了。當新技術出現,你的處境並不會因為你不接觸新技術而變得更安全,相反是更危險。

港人習慣用信用卡,對移動支付接受較慢,所謂重視私隱僅是託辭,真正原因還是使用習慣和惰性。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