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習對台講話暗藏玄機,台海博弈現新形勢

2019-01-07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新年伊始,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這是蔡英文上台後大陸當局第一次對台灣政策進行系統性論述。其中的新話語值得玩味。 

TW1.jpg

一,九二共識被習近平定義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打破了以往大陸將九二共識約等於「堅持一個中國」的解讀方式。從大陸和台灣長期的互動來看,這也明顯超出了九二共識的原意,相當於給九二共識做了一次「釋法」。 

表面上看,這是對台政策的收緊,向民進黨當局施壓,同時強化中共政府代表中華民族追求統一的歷史角色。然而,此番表態另有言外之意:民進黨當局連一個中國都不認,統一更不在其話語體系內,此言論其實更是向藍營喊話:未來重新執政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無限期拖延統一的問題,要在實質層面上推動統一,不然也是違反九二共識。 

這才是細節中的魔鬼,「聯藍抗綠」的時代就要走到盡頭,中共政府可能已經失去耐性,未來要同時向藍綠兩個陣營施壓了。

習說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原本以為這只是大陸給民進黨戴上的緊箍咒,但現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國民黨也將面對「地動山搖」的風險。 

當然風險也是兩面的,大陸當局也會面臨他自己的風險。畢竟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達成的協議,單方面「釋法」可能會引起台灣民意的再次反彈和國際社會對中國主權誠信的進一步懷疑。但對於已經「強起來」的大陸,這似乎已不是問題。 

二,「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借口。」 

這句話是說給民進黨當局聽的嗎?筆者不這麼認為。因為民進黨一直以來講的是國族認同,根本談不到制度,國民黨主打的才是制度認同。再具體一點,這段講話針對的是主流藍營的「政改先行論」。 

馬英九在多個場合講的統一的先決條件就是大陸政治改革,實現自由民主法治。這在以往被認為是台灣中間選民普遍接受的意見,如今可能也不見容於大陸的標準。 在「四個自信」  ,「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的指導方針下,大陸當局現在的思路就是在自身不變的情況下,以「一國兩制」實現統一。 

三,縮水的「一國兩制」 

本次講話中,習近平對「一國兩制」的定義為:「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相比鄧小平當年講的:「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可保留軍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制度從不變改為充分尊重;軍隊的問題更不用提了,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所替代;同外國有關的內容亦被刪除,只提台灣同胞。 

長久以來「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民意基礎,可謂票房毒藥,大陸政府是完全清楚的。這次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勢頭重提「一國兩制」,而且還是縮水版,目測大陸當局在拒絕讓步又提不出新方案的情況下,迫切的要在可見的將來收復台灣。也就帶出了第四個新話語: 

四,「政治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除去蔡英文政府不斷挑戰大陸當局底線,對台施壓的根源很可能是習近平意圖在自己任上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 

這個新的話語體系背離了從鄧小平開始的「台灣問題急不得,這一代不行下一代解決」的定式。講話全文46次提到統一,強調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言外之意可能是這一代就要完成。 

shutterstock_517084480.jpg

台灣將面對什麼? 

這次講話標誌着台海博弈的大變局,顯示大陸當局推動統一即將進入實質操作的階段。那麼未來幾年台灣將面對什麼? 

筆者認為,單看短期,中共政府的戰術將仍然是保持與國民黨的互動,扶持藍色縣市,打壓綠營,幫助國民黨重新執政。如果成功,立刻開始談判,以「一國兩制」為基礎,以經濟利益為籌碼,逼迫國民黨交作業。如果看不到國民黨上台的希望,或者國民黨推動統一不利,中共政府將繞開台灣當局自己運作統一。 

正如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原文提到的「我們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現已改為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到時大陸當局可能會邀請台灣各政黨、各界「有識之士」會談,通過一部台灣基本法。藉此向台灣當局施壓,也作為出師之名:接受,「一國兩制」;不接受,大兵壓境,以武促統,一國一制。以雙方軍事實力發展趨勢來看,大陸屆時基本能夠以很小的作戰規模吞下台灣。 

可以說台灣已經到了不得不討論統一路徑的時候了。如果台海局勢緊張,將動搖投資者信心,台灣的發展將無從談起。要知道台灣真正的經濟騰飛是從1972年中美解除敵對關係,穩定了台海局勢後才取得的。 

shutterstock_656755813.jpg

大陸將面對什麼? 

這樣看大陸似乎已將台灣收入囊中,那是否可以說可見的將來大陸當局將順利實現這個計劃?筆者有所保留。 

二戰後唯一和平進行的「吸收式統一」案例是東西德合併。當時雙方的狀態是東德人想盡辦法拼了命的往西德跑,東德政府需要建牆來阻擋自己的人民。 

大陸和台灣的關係還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狀態。在經濟發展上可能有一定吸引力,但在價值觀、文化、制度等方面可謂讓人望而卻步。不僅對外人沒有吸引力,連自己的富人和中產階級都在考慮出國、移民,用什麼說服台灣人民接受統一? 

另外,由於制度的限制,大陸當局無法保證政策穩定性。民間對各類朝令夕改的負面反應姑且不談,大政方針以香港事務為例,「一國兩制」的官方解讀從江澤民時代的「井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轉變為習近平治下的「中央全面管治權」,已引起台灣社會的警惕。在政治不改革的情況下,大陸當局能有什麼方案化解這種抗拒的社會心態?台灣是一個單獨的政治實體,與香港當年的情況大不相同。在可以選擇維持現狀的情況下,沒有社會願意走入未知前景。 

美國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當然,以中美關係大局來看,大陸當局如果出兵台灣,美國直接迎戰的可能性很低。而大陸地緣政治的劣勢使美國及其盟友有極大可能對大陸實行封鎖,讓中國陷入一戰期間德國的困境。國內食品和能源將面臨短缺,國外市場封鎖,出口重挫。 

這就看大陸人民願不願意以相當一段時間內犧牲自己生活為代價換取國家的統一。如果大陸當局貿然開戰,很可能引起內亂,威脅自身統治。 

當然隨着科技的發展,未來大陸可以打破對國外資源的依賴。近年發展的細胞培養技術,將實現人造肉類和糧食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各種新能源技術,可以擺脫能源危機。但未來的形勢還不明朗,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大陸還看不到實現統一的時機。 

國家統一是每個中國人的期待,筆者也不例外。但政治是現實的,如果因為追求統一讓中國人陷入戰爭和蕭條,實乃得不償失,民族之大不幸。習近平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眼下大陸繼續和平發展,同台灣保持良性互動,假以時日整體發展水平、生活方式讓台灣人嚮往,向東德人對西德那樣嚮往,那統一就是大勢所趨,不折一兵一卒。 

大陸有這個底子,潛心發展有機會實現這個理想。而且兩岸問題的主導權明顯握在大陸手裡,如何處理也關係到未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大國角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1月13日大選之後,台灣社會恢復平靜,一切生活如常;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自動的接受選舉結果;那些過去的不服輸的躁動已不復見。

    廖書蘭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