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中環灣仔繞道 非解決交通擠塞的長久之策

2019-01-09
黃洛絲
公營機構工程師
 
AAA

CENTRAL1.jpg

港島區交通擠塞一向為人詬病,特別是要過海上下班的打工仔更是苦不堪言。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在即,不少人寄望可有效改善港島區交通,並解決三隧使用量不均的問題。但也有意見認為方案只能帶來短期成效,將來仍會出現新的塞車點。到底港島區,以至本港各交通擠塞問題應從何改善?

政府早在《施政報告》中提議,將紅隧及東隧私家車隧道費大增至40元、西隧減至50元,稱可達至三隧分流。三隧價格拉近,確能起到分流作用。紅隧、港島北區長期擠塞,耗費大量經濟、社會資源,政府重新調整收費及管理,發揮疏導功效,保障公共利益,是理所當然,但又有意見批評紅隧及東隧加幅太高。無論如何,上述只是治標之道,要真正解決港島區擠塞問題,政府必須就港島區交通作全盤規劃,包括減少違例泊車,以及減少本地私家車數量。

警方去年八月舉行港島總區交通日,發出了1506張定額罰款告票和68張傳票,其中1328張定額罰款告票涉及違例泊車,餘下則涉及其他交通違例事項,可見違例泊車在香港的嚴重性。車位及停車場不足不應是違例泊車的理由。車主有責任買車前,先確保經常駕駛的路線有合適的固定車位,或合法的停泊地方;若決定買車,就要承受車位不足,等候車位或到較遠地方泊車的風險。政府若因這些不負責任車主的壓力而寛鬆執法,是本末倒置,也縱容了更多人車主抱持僥倖心態,以違法方式節省泊車開支。違例泊車導致路面空間收窄,不少繁忙的市內交通,特別是油尖旺一帶,正是因街道兩旁泊滿車,致車速緩慢,擠塞嚴重。

但加強執法畢竟不是長遠之策,本地私家車2006年到2016年的增幅為49%,達52.9萬架,道路總長度增長卻只有6%。過往政府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15%,卻成效不彰。政府應參考新加坡做法,限制車輛增長,要求國民要擁有汽車,先要競投限量的「擁車證」。政府可按照道路及車位增長速度,控制車輛增加的數目,又增加收入。此舉還方便政府推行相關的運輸及環保政策,例如新加坡政府去年就宣布,凍結汽車、電單車的增加數量,既減輕道路壓力,又可改善空氣質素。至於增建新道路,例如今次中環灣仔繞道配合三隧分流,能起到短期舒緩交通作用,但若視之為解決交通擠塞的靈丹妙藥,未免過於樂觀。管理交通問題不應再用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

另一方面,政府又不應全盤照搬新加坡的制度,要再加以改良,否則在香港窮富問題嚴重下,容易出現只有富人有車的問題,應考慮如公屋審批搬引入計分制。近年樓價高企,部分人士因經濟能力有限要搬到較偏遠地區置業,這些人士較有購車需要,應獲「加分」,當中同時有小孩、長者的家庭亦應相應「加分」,因其購買私家車代步需要更為迫切。政府在限制車輛增長同時,改善道路基建,再加強執法,長線至短線策略三管齊下,應可有效改善交通擠塞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