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港人的戀殖和去殖

2019-01-14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hk1.jpg

警匪片無疑是港產片一大特色。而在不少香港警匪片裡,紀律部隊人員步操是經常出現的鏡頭。但說來慚愧,我在香港當了這麼多年記者,從未去過紀律部隊的學員畢業禮採訪,親身感受電影裡的畫面。

所以,上周當接獲邀請參加香港海關學員結業禮時,我一口答應了。由於早前有傳媒指中聯辦要求香港制服團體放棄採用英式步操,轉用中式步操,我在活動上特別留意海關畢業生的步操方式。

現場所見,海關學員的步操似乎沒有受到政治影響,依然保持以往英式步操的傳統。參加結業會操的約200名海關畢業生一邊用英語大叫口號,一邊組成列隊,以整齊劃一的步伐英姿颯颯地步操經過檢閱台,向觀禮的來賓和親友展示受訓的成果。

同一時間,在旁伴奏的儀樂隊人員,也都穿上英國風的制服,身着肩帶和斗蓬等配件,精神抖擻地吹奏起蘇格蘭風笛。

不過,香港海關結業會操儀式充滿英式特點的同時,還是加插了一些中國特色。譬如,儀樂隊在表演過程中除了演奏國歌,也特別演奏了一首《東方之珠》。我猜想在九七回歸前,應該是不會演奏這首歌曲。可以說,香港海關結業禮採用中英結合的步操儀式,是「一國兩制」的最佳演繹,也令人聯想起近年香港社會出現的戀殖和去殖的爭議。

香港回歸21年,樓價長期高企,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社會上也興起了一股戀棧昔日港英殖民統治的情緒。近年不時有港人在遊行示威時揮動港英旗,有年輕人更通過社交網站公開呼籲香港回歸英國統治。

然而,大部分戀殖的年輕人其實都沒經歷過英國管治香港的時代。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中國大陸親戚來香港住在我家,在一家餐廳做黑工。他後來被警察拘捕,警察將厚厚的電話簿放在他身上並用錘子狠狠地打下去,逼他指證餐廳老闆。故事和港產片中的情節幾乎是一模一樣。

近年不時有港人批評香港警權過大,不受約束。但我心想,目前已有許多公民團體監管,現在的香港警察已不敢明目張胆地逼供了。如果香港年輕人有經歷過英殖時期,恐怕也不會一面倒地認同殖民地統治,正因為沒有經歷過,他們才天真地美化了港英殖民地政府的統治。

面對香港人的戀殖情緒,香港建制派和北京某些官員提出了「去殖民化」。如負責港澳事務的中國前高官陳佐洱早幾年就公開炮轟香港沒有依法實施「去殖民化」,「讓一些應放在博物館裡的東西跑出來招搖過市」,反之「去中國化」卻死灰復燃且氣焰囂張,使一國下的兩制受到傷害。

他批評,這些背離歷史的怪現象導致香港巨大內耗,提醒港人鼓吹往日的優越感是盲目的,是有害無益的催眠術,同時力撐特區政府要適度有為。

香港社會果然也在同一時間「適度有為」:郵政署以郵筒上的英國皇冠圖案不合時宜並會引起市民混亂為由,改為劃一標示為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早前,也有人提出香港法院不能任用外國國籍的常任大法官;甚至有人提出,以英國皇室成員、港督、殖民地官員命名的街道,也必須改為中文。

由此,近年來香港旅遊的大陸和外國朋友都慨嘆香港的殖民地色彩正慢慢淡化。以前無論是用餐、逛商店,眼前充滿各種英式建築風格的古迹,都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殖民地色彩。但現在走在香港街道上,明顯感覺到香港已與大陸城市無異。

然而,我覺得北京當局誤會了大部分港人的心態。正如許多港人在香港海關結業禮上,津津有味地觀看學員們進行英式步操,他們並不是戀殖,而是抱有一絲懷舊情緒。戀舊和戀殖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誇大並美化了昔日事物,後者則是一種保守主義的心態,認為應該尊重傳統。

可惜眼下的香港社會已走向了兩個極端。這一端,戀殖的港人虛構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美好過去。另一端,去殖的港人則意圖否定歷史,拋棄累積了不同時代的智慧結晶的傳統。兩者的出發點不同,但帶來的後遺症卻是一樣,就是令香港越來越走向沉淪。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