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不缺錢的香港,奇缺科技人才

2019-01-21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SCI1.jpg

號稱「東方之珠」的香港,曾經憑藉四個「支柱產業」,包括金融、旅遊、物流、專業服務,在上世紀下半葉創造了空前的繁榮。進入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席捲全球,香港雖然擁有大量的資本,在「失去十年」之後還在迷失。

中國日報(China Daily)以Talent deficit stalls shift to high-tech為題做了一個詳盡的新聞專題,表達了香港因「人才赤字」拖累發展前景的憂慮。

說到城市的綜合發展指標,香港人喜歡跟新加坡做比較。根據匯豐銀行2018年基於「生活方式、家庭和日常開支」最新調查(HSBC Expat Explorer Survey )結果顯示,新加坡是全球最受外國人才歡迎的僑居地,香港排在第17位。

「雙城記」中的這兩位主角,在許多方面的差距逐年拉大。譬如,2015年,全球排名前100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亞太總部的佔了45%,在香港的只有20%。2016年,新加坡對高科技的研發投入佔GDP的2.3%,香港在這方面的比例是0.8%。截至2018年3月,新加坡政府撥款創辦和主導的科研機構有20個,香港只有5個。

為了吸引中國大陸和外國的科技人才,香港出入境管理部門主動放寬門檻並加速審批流程。但是,落戶香港還是有很多因素要考慮,包括住房、子女入讀國際學校的成本及條件。這些因素往往會打消他們在香港安家落戶的念頭。

早在2006年,香港政府推出一個吸引高精尖項目,名叫the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 (QMAS) ,每年名額只限一千人。申請者如果合符條件,不必等到有僱主聘用已可入境。但截止到去年十一月的統計,長達十三年的時間裡,只有555人夠格通過QMAS移居香港。

QMAS計劃的合格者,要有專項發明、國際級獎項、擁有全球排行前100大學的學位,還要經過長達一年最少九個月的專業資格審查,門檻之高令人吃驚。顯然,香港引進人才的辦法不是行之有效,急需改革。

根據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在2015年的調查,90%受訪的公司表示延聘合適的人才「相當困難」或「非常困難」。50%的IT公司、64%的物流公司,以及近四成的專業服務公司面臨專才短缺。

為了解決「人才荒」,香港在許多方面要向新加坡和深圳學習借鑒。譬如,新加坡推出的Entrepass,要求用人機構的登記註冊可少於六個月,但香港簽發同類簽證,要求多多,包括投資規模、創造就業職位數量、營業額度等。

除了簡化申請流程,譬如給初創科技公司提供試用一年的僱員簽證,或者「創業簽證」(Startup Visa),政府還應該制定長遠的人才發展戰略,並根據人才市場的大趨勢設計專上教育的課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