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雲:光輝歲月:香港曾經有過這一頁

2019-01-25
伍小雲
自由人
 
AAA

最近,聽了一個關於老師傅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四十年代末期,大陸來港移民潮正盛,不同背景、技能的人在港建立家園開始新生活,開啟了香港經濟發展的序幕。我們可能聽過其時的輕工業產品成功出口至世界各地,「香港製造」在海外被視為品質的保證。可知道戰績輝煌的不單只是成衣、塑膠製品和玩具,而是還有彩瓷,但這方面的發展卻少有論述。

IMG_8409 cover M.jpg

相關文章-
伍小雲:芬蘭送給人民的禮物 
伍小雲:會議室的權力地圖 
伍小雲:旅遊倫敦之「不准觀景」的觀景台 

原來,在當年來港的新移民中,就包括擅長在素色的瓷器上畫上精美花紋的繪瓷畫師們。香港中西匯聚的文化對這些一向都只是繪畫傳統廣東彩瓷的師傅們帶來衝擊,但他們沒有退縮,反而憑着開放的態度,加上一手好功夫,成功繪製了反映香港特色的彩瓷圖案,這些獨特的「港彩」,立時吸引了本地及海外的市場。其後就連英國和中東的貴族,也在香港訂製印有他們家族印章的瓷碟,港彩水平之高,可見一斑。

繪瓷畫師們或授徒或傳子,令他們的心得及技術有所承傳。香港彩瓷業全盛期(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創作了大量的新花紋和新產品,有燈座、枱凳等實用家品,也有供欣賞的擺設,還有「仿古」和「做舊」(把新造的彩瓷打磨成老舊的樣貌)等產品去吸引收藏者。而到了九十年代,隨着現代人口味的轉變,彩瓷的需求大不如前,香港的彩瓷業亦隨之式微。

現在回望,原來在香港由小漁村演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光輝歲月裏,有彩瓷工藝這一頁。

我們能夠得知這些資料,是香港陶瓷研究會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尋找及走訪年事已高的繪瓷畫師們整理而成的。老師傅們對彩瓷業的講述,成為寶貴的口述歷史。而現在於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港彩流金」展覽,就展示了這個研究的成果。來讓我們看看當中一些作品罷:

Qianlong IMG_5852M.jpg

清乾隆皇帝寫真瓷片,李筱文手繪,1980年代後期。攝影:伍小雲

請別誤會,這不是一般的繪畫,而是把顏料畫在瓷片後燒成的瓷畫,師傅的造詣一點也不比畫家低啊。這作品着色層次甚多,如用西洋彩瓷方法就需要入窯燒製多次才能完成。然而李筱文師傅努力鑽研後,能夠做到一次過就燒成,可見他的功力了。

Ash tray IMG_5832M.jpg

包錫煙灰碟。上排左起第二和第四隻就是美國百貨公司Neiman Marcus訂製的了。攝影:伍小雲

瓷廠把精美的瓷碟包上錫或銅的外殼,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東方色彩的煙灰缸。美國的百貨公司Neiman Marcus訂製的,在碟底就印上該公司的名字和”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的字眼。

Annunciation IMG_5892M.jpg

天使報信圖掛碟,周以鴻加彩,1959年。攝影:伍小雲

展品當中有一批基督教彩瓷,是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聘用繪瓷畫師製作的。「天使報信圖」講述天使把耶穌誕生的消息告訴牧羊人,特別的是聖經人物都變成了中國人面孔。展出的還有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大家不妨到博物館看看這與達文西的名著有何不同了。

「港彩流金」展覽資料:
香港文化博物館
展覽由現在至2019年3月18日
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exhibitions/data/exid254.html

作者簡介:
伍小雲,“前世”於藝術及旅遊界工作,現為自由人,分享生活點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