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 :教育改革應以鼓勵學生多元發展為前題

2019-02-13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study1.jpg

新年期間,帶同子女到親戚家拜年「逗利是」。看着自己活潑的兒女,興高采烈地與其他只有幾歲的親戚小朋友玩樂,實在是一幅充滿歡樂的畫面。家長坐在一起,自然也討論起教育制度,以及子女長大後的出路。家長當然想子女快樂成長,對身邊所有事物保持好奇。但事實上,香港教育仍有不少問題,教師更是首當其衝,筆者有很多教師朋友,在學校已經要處理很多學生問題,回家還要改試卷和功課,根本連假日也未能好好休息。如此繁重的課業,到底是為了培育可以獨立思考的人才,還是訓練機械人?

我們應怎樣看待子女的成功呢?成績好,將來賺很多錢,就算是「成功」嗎?在筆者角度,如果小孩可以在一個教育制度下成功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長大後向著這方面發展已經是「成功」了。香港的所謂教育改革,有人認為只是愈改愈差,正因為「換湯不換藥」,制度仍然鼓勵以升讀大學為目標,而家長也是不斷追求分數。

不少人都以當醫生、律師等專業工作為成功指標,筆者反而覺得成功指標是,大家可以為自己的理想付出多少,以及在過程中學習了多少做人的道理。每個孩子都必定有他們的優勝之處,如何令到每個小朋友都能享受成功和學習的樂趣才是最重要。在某程度上,香港現在經濟發展單一,也是上一代遺留下來的「成功指標」造成。

但這也不能完全怪罪於家長,香港的學習壓力,很大部分原因是出於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晉升機會比沒有大學學位的人相差得多,所以很多家長要求自己兒女以入大學為目標。

筆者建議可增加不同範疇的大學學位,以及放寬收生,但保持嚴謹畢業要求,此舉有助吸納更多學生入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目,讓他們有一展所長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應開設更多專業學校及在職培訓計劃,並與大企業磋商認可的畢業制度,以及安排一定的職位空缺予表現優異的學生。此舉能拉近有學位與無學位年輕人的薪酬及就業待遇差距,既可鼓勵不適合入讀大學的學生選讀專業學校,盡早就業,企業又可招攬更多不同範疇人才,使香港經濟發展走向多元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