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霆:《流浪地球》——末世危機中的中國狂歡

2019-02-15
 
AAA

earth1.jpg

中國今年春節最火爆的賀歲片一點都不「喜慶」,而是大半部影片都籠罩着愁雲慘霧的《流浪地球》。儘管末日危機的題材黑暗了點,卻無阻大批中國民眾在春節期間買票捧場,影片票房截至昨天已衝破24億元人民幣(約4.8億新元)大關。

今年春節,我在新加坡看了成龍主演的奇幻風賀歲片《神探蒲松齡》,悶得全程打瞌睡,返京後為彌補遺憾買票捧場看《流浪地球》,方能理解為何這才是春節票房最火的中國片:它披着好萊塢式特技外衣,講述的卻是中國視角的太空探險故事;表面上描繪末世的凄涼景象,骨子裡卻含着積極的正能量。

作為科幻片與災難片的綜合體,《流浪地球》講述人類為自救而將地球帶到太陽系外的故事,敘述主體與角度都從中國團隊出發,沒有嬉笑怒罵的歡樂場面,倒是能提振士氣和民族自豪感,這或許才是時下主流賀歲片的關鍵要素。

說《流浪地球》在中國掀起了一陣狂歡並不為過。除了票房勢如破竹,影片也激起中國國產科幻片實現巨大突破,乃至中國航天發展與國家實力崛起的大量討論。甚至有觀眾形容,《流浪地球》沖淡了中美貿易戰的陰霾與晦氣,在當下中美博弈拉鋸的艱難時期,確為觀眾提供了一劑強心針。

一些網友如此將影片情節與中美博弈的枝節對號入座:影片中沒有美國太空人蹤影,是刻意排擠美國元素的安排;「反派」太空機械人moss要求放棄地球,是隱喻美國放棄國際規則;扮演中國航天員的吳京與俄羅斯隊友一起救地球,是中俄關係蜜月期的再現等等。

上述雖然是天馬行空的過度解讀,但確實,中美貿易戰開打這大半年來,中國科技實力一些短板暴露,中國科技發展在國際上更步步被圍堵。在這個節點上,一部關於中國航天團隊主導拯救地球行動的影片,想必還是能發揮不小的精神提振作用。

過去一周,《流浪地球》引發不少關於中國科幻片終於等到「出頭天」的討論,不僅是電影技術的突破,也包括影片「命運共同體」、集體主義精神等中國特色價值觀的傳播。不少中國媒體分析,這與美國科幻片標榜的個人英雄主義截然不同。

但我想,即使拯救地球的精神與形式不同,《流浪地球》表達的大國野心和價值觀輸出的宏願,始終還是相近的。影片最後高潮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地球即將與木星相撞的最後關頭,中國拯救隊女孩感性疾呼各界協同努力不放棄,多國隊伍隨即被感召掉回頭繼續拯救工作。

全球總動員是必須,但中國拯救隊對於自身扮演的引領、倡導和擔當者角色定位,這一點還是明確的,或許也是引起觀眾共鳴的關鍵之一。

和《厲害了我的國》這類大剌剌吹捧民族主義的影片相比,《流浪地球》精緻委婉得多,但電影紅是非多,輿論也不乏對《流浪地球》劇情不夠紮實、科學原理出錯、意識形態包袱過重的批評。但個人覺得無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特效技術到位並娛樂性高的電影,而要在尺度日益緊縮的環境中拍出契合主旋律又可看的影片,實屬不易。

春節就快結束,跳脫電影院的幻想空間,《流浪地球》的狂歡退潮後,中美本周還要在北京進行另一輪高級別磋商,中美貿易戰「停火」期限也進入倒計時。全球合作的基調在影片中政治正確也起着提振作用,但中國與各國的合作在現實中還有各種嚴峻難題待解,各方都在觀望,難度說不定不亞於抱團拯救地球。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即使是成年觀眾,如果不是對中共建黨那段歷史、那些人物有充分的掌握,可能也頭暈腦脹。年輕人真的看懂了嗎?

    李伯達  202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