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觀察/策展,真的不能再專業些?

2019-02-20
林奕辰
中國文化大學(台灣)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AAA

tp1.jpg

每有大陸或港澳友人來訪,說要到台灣總統府逛逛,都容易遭我白眼。

雖說將心比心,若逢半山禮賓府或中聯辦開放日到港,筆者也會想一探究竟。只是講真,總統府一般開放日挺無聊的,就一樓一側幾個小展間,缺乏深度,展品亦不甚精彩,未若每月第一個周六,能上二、三樓或進大禮堂有趣。

所以月前,大陸朋友訪台說要到總統府時,個人直接缺席。想說再怎麼零七碎八,展覽就那麼一回事,筆者再另外給他補上日據時期總督府與兩蔣時期歷史小故事即可,倒沒料到整個遊覽竟是他訪台行程中最令其失望的部分……

「我就想多看點歷史介紹,想知道台灣總統是在做些什麼的,卻看了堆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東西。」友人連珠炮地埋怨:「什麼野柳女王頭跟離島的風景照片,那個百度就找得到資料!還有個展廳在講你們的衛星,導覽人員還特別強調那個衛星『模型』造價高昂……最莫名地就是一展廳都是某日本外交官的攝影作品,如果都在拍台灣就算了,偏偏還不是!我知道蔡英文標榜『台日友好』,但不懂在你們總統府搞這個幹嘛?整場看下來我只覺得我浪費生命,早知道聽你建議,直奔紀念品商店就好。」

只能說總統府官網上強調一樓展覽是把門打開,讓人民走進來,難免也放進來很多奇怪的東西。

ROC_Academia_Historica_with_ROC_100th_anniversary_decoration_20111126.jpg

維基百科圖片

為讓他消氣,筆者拉他到國史館,想說裡邊有些總統選舉、宣誓就職的展映,或像是「民國人物數位史料」、「台灣五大家族」、「開羅宣言70周年」、「1950、1960年代國家檔案影像」一類的特展,再不濟也有些外國餽贈的禮品能看……然後發現這如意算盤實在打得不怎麼妙。

一樓走廊上展得亂糟糟的各國市鑰,二樓走廊的元首訪問等外交活動展示,就放幾個屏幕給你點選,規劃得相當隨便,不說我還以為自己來到哪個鄉土資料陳列室,而這地方偏偏叫「國史館」。

最詭異的是兩個特展,「曲折的70年–國史館現藏國寶與憲政史料展」前半段展件無論是憲法、訓政時期約法或接受日本國投降文件,或關於憲法制定過程的解說都沒太大毛病;然而入場時放映的短片、與整個後半段竟全盤否定憲法,表示這是在中國(而非台灣)制定的法律,並安排一塊很大的空間陳列戒嚴時期被禁的書籍與流行音樂,大肆批判國民黨一黨時期的不公不義。

說實話,為求對歷史的檢討並記取教訓,筆者不反感對過往國民黨非民主作為的資訊傳播,唯一有問題的是,為何它出現在這個展覽中?雖不能說它完全沒有策展的邏輯,但恐怕埋得有點深,倒像把兩個主題硬湊在一起,令人不由得生出政治意圖上的合理懷疑。而東切一塊、西補一塊的展出方式,什麼也說不清楚,更顯得每樣資訊都零落不足。

另一特展則是「食桌上的和風–館藏日本食器精選」,包含日本碗盤、茶具、酒器等,質量不差,大多卻談不上精美,而筆者雖明白國史館建築前身是日據時期的交通局鐵道部,也知道一部份展品來自於總統受贈的禮物,但同一樓層裡「總統的禮品」與「建築的歷史」兩個展廳便能展示,特別安排一個日本食器展的用意何在?

台日友好,是吧?然而它理應出現在外交部或其他展演空間,擺放國史館內還是怪怪的。縱使退一萬步想,欲吸引來台日籍人士,讓其感到窩心,但有多少日本遊客到國史館,會對這樣的主題與內容有興致?

某程度上,這就是台灣的不正常處。

即便近幾年因展演場域充足,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但裡頭仍存在一定的邏輯理路,主事者得先搞清楚博物館設立宗旨為何?服務對象是誰?展演與宣傳的目的是什麼?再做進一步規劃。不是「這裡有個空間,就擺個什麼吧?」的簡單思維,畢竟利用並非濫用。美國白宮會有美國製造產品展覽(雖然其國內爭議頗大),可能見著中美關係回顧展(雖在筆者淺薄的印象中應該沒辦理過),卻不可能看到中國家具展。從這角度看,筆者與友人在總統府或國史館觀覽的幾場展覽,都很顯得不務正業。

筆者曾造訪過幾個香港的場館,包含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海防博物館、懲教博物館等,即便在對敘事的偏重上,觀者的認知或有不同,但至少是符合該場域的展出。

前述「海灣旅遊十島特展」,若由台灣交通部觀光局辦理,放在台北車站效果更好,比在需要安檢的總統府觸及率更高。「福衛系列衛星特展」顯示台灣的科研能力並非不能在總統府舉行,但在科教館或科博館舉辦恐怕更適合。至於「垂秀夫攝影創作展」或「日本食器精選」,假設是外交部或台灣博物館主辦,都比總統府與國史館妥適。

另外,縱算博物館確有為政治服務的功能,能以歷史文化展演來刺激民眾團結,但僅強調單一價值,全然服膺於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只隨同執政政黨的親疏好惡,便又是另一回事。終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般有智識的人都能分出「教化」跟「洗腦」的差異。唯有政治正確,全面批駁、否定過往所來之徑,乃至忽略歷史的專業性,用零碎、片面資訊解讀史料,特別在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中,相關作為都無助人民齊心,反加重社會的割裂,非但未能讓後輩明白這土地上所有過往的來龍去脈,亦任其在未來面前深感茫然。

這麼做,只使民進黨越來越像他們厭惡的那個國民黨而已。

就上禮拜,國史館長吳密察調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老實說,筆者不懷疑其台灣史專業,亦肯定他對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台灣文學館的貢獻,但想到國史館這幾個展覽,搭上去年底故宮的若干風波,不禁稍稍地擔心起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