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一場「大龍鳳」之後 我們仍在起步點!

2019-03-01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AAA

LLL.jpg

「睇相佬呃你十年八年」,有言在先,我在《明報》今年1月9日的文章題為〈特首會「欣然接受」土地小組建議〉;結果,政府在上周三召開記者會,發展局長黃偉綸宣布,政府「全盤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報告。

我在1月9日的文章是這樣說的:「先看小組的建議。8個選項裏面,幾乎全數都是政府一直想做的,尤其林鄭上場以來提及的土地共享計劃(公私營合作,小組的建議稱為『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棕地發展、維港以外填海和發展東大嶼共4項,全部都成為選項,得到『民意支持』……等於過了『民意關』,稍後就可以名正言順推動。」

至於粉嶺高球場,我在文章中認為:「即使沒有土地供應小組,政府也要面對粉嶺高球場在2020年租約期滿的難題。在輿論要求收回球場建屋的壓力下,政府必須找『中間人』提建議,為政府解圍。」現在政府接納小組建議,收回粉嶺高球場32公頃土地,其餘140公頃則續約至2027年,令贊成和反對收回高球場兩方都好像「各有所得」。

我的文章結論是:「現在小組內8個選項,基本上都是政府可接受的,並無任何『離經叛道』的建議。小組反而為政府在8個選項中取得了民意背書,對林鄭來說真是何樂而不為?」

政府底牌早在土地小組報告內

翻炒幾段自己在一個多月前寫的文章,是想證明政府的底牌一早就在土地供應小組的報告內。而所謂8個選項,全是政府想要的,絲毫不差,包括高球場的32公頃土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小組發表報告後,曾表示政府不一定全盤接受小組的建議,只是虛幌一招,令不少人產生了美麗的誤會。現在證明,政府當時只是在放煙幕。

有人曾經批評土地供應小組「廢」。但「廢」還「廢」,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小組所做的民意收集,可以為未來開發土地的工作背書,可以為政府減少阻力,特別是在議會內抗衡政府的議員。然而,事情真的這樣簡單嗎?

如果要說小組「廢」,是「廢」在各個早已有之的土地選項出台時,仍然會遇上巨大阻力,社會對土地問題仍然非常分化,對於有爭議的開發土地選項尤其填海,環保團體、立法會內幾個泛民政黨,仍然是死硬反對派,他們同樣能夠動員民意支持……對政府來說,小組報告可以幫上什麼忙?

增加土地供應,除了循不同途徑開發,也要視乎香港未來的規劃。到底在商業、住宅、教育、醫療各個項目上,政府估算每個項目需求的用地是多少?例如房屋,除了單位數量,人均居住面積政府的規劃是多少?這些都會牽涉到底要開發多少土地、土地應該如何分配。這些都是政府的責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不能代勞。

長期土地規劃 政府應提供答案

現在談土地需求及供應,一般都以政府規劃署在2016年10月所做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為藍本,該報告提供了許多關乎香港在土地需求及規劃方面的數字。在關於「經濟用途的土地需求」方面,《2030+》僅評估了「5類市場主導經濟用途」的土地,即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非商業核心區甲級寫字樓、一般商貿、工業、特殊工業;報告承認,某些對香港十分重要的經濟活動「基於各種原因」,並沒有作出推算,例如酒店及零售設施,原因是它們對市場反應敏感,故需求經常波動而難於推算!

還有未能確立長期土地需求的,是會議及展覽設施。報告指難以估計2028年後的需求,但沒有解釋原因。更大的變數,是香港融入大灣區,配合整個區內的產業佈局,香港應該提供土地給哪些新興行業?我們原來極為強勁的貨櫃運輸業,在內地不斷冒出新的貨櫃港之後,香港應就此放棄,還是在規劃上重新部署?

這些問題,政府都應該提供答案。

土地如何配合政策 政府責無旁貸

住屋方面,政府估算的土地需求受到更大質疑。《2030+》內預計未來房屋土地需求為1670公頃,預計土地供應為1440公頃,短缺量230公頃。這些數字,是預計直到2046年,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仍然只得161平方呎──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其實遠低於鄰近地區其他城市(深圳是300平方呎,新加坡是270平方呎)。

如果要改善居住環境、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就要加建休憩、公共設施,和興建較大面積的居住單位,對房屋方面所需土地必會大增。對土地需求的估算,必須有一系列前設。未來開發土地,政府對人均居住面積有沒有打算增加?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內提出「明日大嶼」要填海1700公頃,到底是如何計算?現在全盤接納土地小組建議只填海1000公頃,又是何所據而來?民意支持填1000公頃而不是1700公頃,背後又是什麼原因?我們見到的,是政府避重就輕,以土地小組的報告為擋箭牌,1700公頃阻力大,就先填1000公頃。但對房屋問題,政府其實打算如何規劃?在增加居住面積、改善居住環境方面,又準備做些什麼?政府都沒有提供答案。

對土地需求的估算,很難要求準確,政府也沒有能力事事規劃;但對於各項社會政策的目標,在土地供應上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是責無旁貸的。說過了──香港土地供應的選項,能夠想得出的,都已經公之於眾;做還是不做,只視乎政府的決心和能力。再去做研究和民意分析作用不大,徒然浪費時間。

全盤接受土地組建議 只求取易

事實上,幾個「重中之重」的土地供應選項如棕地、公私營合作以至填海,背後都有強大的利益持份者牽涉其中,政府才寸步難行,這裏面並不關乎什麼民意!吾友黎照昌兄的「船灣新市鎮」(俗稱「填水塘」)計劃內,其實有理論基礎和詳細的構思如交通規劃等,但由於只是單打獨鬥的建議,很早就被土地小組否決!

政府全盤接受土地小組建議,是政務官和稀泥式決策的典型,沒有原則,只求取易。土地小組報告出台後,社會上對如何取地的問題,仍然爭論不休;到落實每個土地選項時,相信政府仍會遇到各種阻力。一場「大龍鳳」過後,大家可能發覺,我們其實仍在起步點!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關鍵爭議點在於政府要收回的這部分土地,對高爾夫球場的所謂「歷史價值」、日後舉辦賽事的影響是否屬於根本性的;否則,香港哥爾夫球會就是無理取鬧!至於球會本身,與其擔憂土地能否有效開發,替政府操心;不如關心一下自己。

    魏開星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