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應文:越南眼裏的中國:離不開,靠不住

2019-03-11
鄧應文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AAA

CNN.jpg

2月27日到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將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第二次會晤。第二次特金會之所以選在越南舉行,一個重要原因是越南改革模式對朝鮮的吸引力,與太過高大上的新加坡相比,越南的改革道路無論從意識形態還是具體路徑上,顯然都讓朝鮮覺得更接地氣,更有借鑒價值。

越南人的特點

越南地形狹長,南端與北端的平原是大米生產地,中間細長部分則多為山地丘陵,中部沿海平原東西最窄處僅有37公里,形成「一條扁擔挑籮筐」的格局。

越南境內四分之三的面積為山地和高原,可供發展的地方也比較有限。歷史上越南受到的來自中國的壓力很大,不可能向北面發展,中部則受到長白山脈的阻隔,無法向老撾方向擴張,因此只能一路往南,甚至往海洋發展。越南南部原來是獨立的占城國,後來被越南所滅,400年前才被納入越南的領土。後來越南進一步佔據了今天胡志明市附近的湄公河三角洲,此處原來為柬埔寨領土。

越南的北方人與南方人在思想觀念方面有所不同,總體而言,南部自由開放,北邊較為保守,中部高原則多為少數民族聚居。

歷史上,越南人曾經遭受法國80多年的殖民統治,受法國文化的影響,越南人比較開放。但越南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更深。在社會文化方面,越南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很相似,尤其是兩廣的文化,越南語很多詞彙的發音都和粵語有類似之處。

越南歷史上長期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如今越南有70%的詞源自漢語,古代越南以「小中華」自居,模仿中國建立相似的政治制度,崇尚儒學,舉行科舉。在清朝時期,越南的統治者想要「去中國化」,不想使用漢字,假借漢字和仿效漢字的結構原理和方法,依據京語的讀音,創造了喃字,但喃字主要還是流傳在知識界。1945年之後,拼音拉丁文字「國語字」正式取代喃字。

越南人表面看起來比較溫和,但實質上很有韌性。如果你到胡志明市的越南戰爭古支地道遺址去看,就會看到地道的網路狹窄且繁複,只能供相對較為瘦小的越南人出入,人高馬大的美國人無法進入,地道裏面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特別惡劣,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面對強大的美國,越南人一直不屈不撓,民族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明末清初,因為滿清入關而避難越南的漢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明軍的殘餘部隊,越南政府允許他們去南部開墾土地,將之稱為「明香人」(意謂「延續明朝香火」的人)。越南人一方面對他們比較尊崇,另一方面也怕,「又愛又恨又怕」,各種思想混雜在一起。

這種情緒一直延續到今天,當下越南上下對中國的心態,可以用「離不開,靠不住」來形容。事實上,部分越南高層和學者存在着這樣的心理,即中國沒有越南就無法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國很需要越南。

越南的經濟改革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開始推行革新開放,導入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政策。1995年,在越戰結束僅僅20年後,越南和美國建交,美國總統克林頓隨後訪問了越南,兩國關係開始改善。其後,越南分別在1995年、2007年加入了東盟和世界貿易組織。2018年3月8日,越南、日本等11國,正式簽署了新版《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就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越南和世界經濟融合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與此同時,越南在政治改革上的進展也是有目共睹。目前,越南已經實行了國會代表選舉和地方各級人民議會代表選舉的直選,並一度在中央層面形成了總書記、國家主席、國會主席和總理互相制衡的「四架馬車」體制。不過現在,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由阮富仲一人擔任。越南法律規定越共是唯一的政黨,這一點目前並沒有任何改變。越南在這方面的進展仍然是有限的。

在經濟層面,越南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他們的改革口號是「私有企業是經濟命脈」,也注重引入外資,甚至石油、交通等領域都允許外國人進入經營,國企沒有在經濟改革的口號中提及。越南政府計劃在2016至2020年間完成137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包括銀行、航空、通信、造船、汽車、電力、水泥、交通等重要行業,鼓勵外商參與,允許外商購買股份和參與管理,僅保留103家國有全資企業(未包括農林業、國防、安全等領域的企業)。

可以說,在處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關係上,越共的做法是一邊經濟開放,一邊將權力抓牢。

中國企業在越南

越南經濟屬於典型的出口型經濟,其進出口總額常年超過其GDP。與中國相比,越南一半以上的人口在30歲以下,勞工的平均工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二。 此外,越南目前享受10項基於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口商品特惠稅承諾,具體是:東盟、東盟-中國(ACFTA),東盟-韓國,東盟-日本,東盟-印度,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南-日本(VJEPA),越南-韓國(VKFTA),越南-智利和越南-歐亞經濟聯盟(VN-EAEU FTA),這使得越南出口到世界大部分地方的關稅比中國低,這些優勢在過去10年間吸引了大量在中國設廠的企業將產能轉移到越南。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在種種有利因素的推動下,2018年越南經濟取得了靚麗的成績,經濟增長率高達到7.1%,超過中國,為十年以來最高。

中國企業進駐越南,為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到來對越南也有一些負面作用。就拿鋼鐵行業來說,美國2015年對中國鋼材實施雙反關稅後,從越南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冷軋鋼從每年的900萬美元飆升至2.15億美元。美國商務部最終查明這些鋼材基本上是在中國製成,但為了逃避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鋼材實施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中國出口商將鋼材轉移到越南,打上「越南製造」的標籤再向美國出口。基於此,2018年5月,美國海關開始對越南出口的使用中國基材的多種鋼材徵收懲罰性關稅。此舉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越南本土鋼鐵企業的出口。

除此之外,在越南的中國企業還面臨其他一系列問題:

首先,企業之間惡性競爭的現象很突出。為了能承包到工程,中國企業之間相互惡性競爭,經常把價格壓低到實際上不能完成工程的程度。越方也知道中國企業的內鬥,所以也把招標價格壓低,挑逗參投企業相互壓價,以此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中國企業的相互內鬥,既損壞了企業自身的利益,也造成了企業之間的不團結。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中標價格低於實際成本,導致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只能使用廉價的材料,導致工程品質不佳,最終影響了中國企業乃至中國國家在越南人心目中的形象。目前,在越南人心目中,普遍存在着中國承包的工程品質差的刻板印象。

這一現象除了工程承包領域以外,在其他行業也同樣存在。在越南民眾中流傳很多調侃中國企業產品品質的笑話,比如中國產的摩托車走過一趟積水的窪地就不能向前走了;中國工程交鑰匙的時候是好的,但一開始使用的時候就不行了,等等。 其次,有些中國企業和經商者不了解越南法律法規,蠻幹、有僥倖心理,造成很大的損失。企業投資普遍沒有在事前進行細緻的市場調研,對越南的經營法律法規普遍不了解或者不願意去了解,遇事往往束手無策。一些中小企業被越南商人坑騙但無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例子數不勝數。此外,中國企業了解越南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現狀的意欲不高,缺乏企業當地語系化的意識,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的自覺性不高,回饋當地社會的意願不大,導致當地老百姓對中國企業普遍持不好的印象。

第三,承包工程經常出現工期拖延的情況。比如正在建設中的河內城市輕軌,始建於2011年的吉靈到河東段,就是由中國企業承包的。在過去幾年中,這段工程建建停停,停停建建,中間還發生了幾次事故。事實上,工程沒有如期完成,很大部分原因在於越南政府資金不到位,但未完成的輕軌長時間橫跨在河內市中心,給越南民眾造成了中國工程品質差以及不按期完工的印象。經過差不多十年的歲月,河內城市輕軌才終於在去年8月建成,目前仍在試運營中。

第四,中國有實力的企業不重視開發越南市場。目前,與韓國、日本等國的投資相比,中國的投資普遍規模比較小,缺乏來自大企業、品牌企業的投資,這與政府對越南市場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夠、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大有關,如融資的利率普遍比其他國家高、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而韓國、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對越南市場的開發,把開發越南市場當作一項重要的外交工作來展開,真正做到了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學者建議與評估三位一體的格局。

目前越南市場主要被韓國、日本與西歐國家企業佔領,迄今為止世界銀行在越南的投資已超過200多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將近200億美元,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已投資270億美元,而中國累計在越投資卻只有80億美元,最大的項目僅是南方電網的20億美元項目而已。

第五,本來應該起到凝聚企業、指導企業的當地中國商會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目前的規則是,根據企業出資多少來確定是否將該企業選為中國商會理事會成員,這導致理事會成員多數是國企或者央企。而國企或央企人員的任期往往只有幾年時間,他們也不用像民營企業那樣為企業的生存發展而竭盡全力,因此接待好國內企業或者政府代表團的到訪便成為商會負責人的主要工作之一。加上商會往往是在當地中國使領館經商處指導下的一個非盈利的鬆散民間團體,商會負責人能否凝聚各行各業的投資者,全靠他們自身的修養及其對商會工作的熱愛程度和責任感。有多少商會負責人真心誠意地做好商會的本來應有的團結企業的任務,是一個值得考證的問題。

目前的情況是,由於商會多數成員來自於國企或央企,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沒有參加商會。他們普遍認為商會對自己企業的發展沒起什麼作用,商會就是一個國企央企的俱樂部,商會負責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一年幾次的聯歡會,聚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沒有做什麼真正的事情,也不能為民企解決實際問題。

第六,中越關係時而敏感,時而不穩定,影響到投資者的心理。2014年5月「981鑽井平台事件」發生以後,越南國內對中國的不信任更加表面化。在這一政治背景下,一些中國企業隨時做着撤退的準備,擴大經營生產的意欲不高,更談不上從長遠的眼光來考慮企業的發展。

 

文章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