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麻省理工對港「落閘」的思考

2019-04-09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MTI1.jpg

中美貿易戰,表面是貿易逆差之爭,實乃科技戰。這從美國強力打壓華為、中興,劍指《中國製造2025》,就可以窺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宣佈,該校不再接受來自華為、中興及其子公司資助新研究項目,中止所有現有項目,將嚴密審查與中國的科研合作項目,並特別強調「香港亦包括在內」。

兩強相爭,禍及池魚,這也許是香港的宿命。這是香港第一次被納入MIT受關注名單,意味著香港與MIT之間的科研資源包括金錢、儀器、數據、樣本、人才等都要經過MIT學校領導層批准才能互通,無疑將影響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的宏圖。

作為美國的頂尖科技院校,由於涉及國防科技等敏感領域,MIT過往與內地大學合作不多,但與香港幾所大學就有共同研發項目,例如與科技大學結成「研究聯盟」。2017年9月,該校更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設立創新中心。當時的特首梁振英希望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把MIT的科技轉化成產品,進軍內地市場。然而,在新的項目評審機制之下,這一如意算盤可能觸礁。

建制派紛紛痛斥,這與反對派經年在海外順應美國政客的利益、聲稱「一國兩制」「被侵蝕」等有關,甚至認為需要對此負絕對責任。但是,如果將之完全歸咎於反對派「告洋狀」,也不符合事實。

中美之爭實質乃科技之爭,美國千方百計打壓中國高科技發展是必然的。美方如今杯弓蛇影,懷疑華人是「科技盜竊者」,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尤其是兩地融合之聲高聳入雲,香港很難不受到影響。即使沒有反對票「唱衰」,也不保證MIT不會有此舉。更令人擔心的是,MIT「落閘」僅僅只是開始,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之下,其他名牌大學可能也會嚴限與香港院校的科研計畫。

在中央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之後,科技融合被視為重中之重。一個流行的說法是,香港本身擁有科研實力,以及國際廣泛的聯繫,深圳具備科技應用能力,大灣區有廣泛的市場,可以攜手共進。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推出「資金過河」政策,香港科研機構可直接申請國家資助基金,已有22間重點實驗室獲中央提供科研資助,每間可獲100萬人民幣。

過往,基於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地位,美方科研機構在港開展合作項目,態度寬鬆,超級電腦、精密儀器與晶片等也可以輸港。如今大灣區這種如火如荼的科技合作,自然也會引發美方的警惕!

香港之於國家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另一個北京或者上海、深圳,而在於其獨特的角色,在於它的另一制。大灣區的科技合作必須實事求是,香港應該堅守底線,彰顯高教界和科技界的研究自由及獨立、高度自律、高度透明。以「北水南調」為例,必須消除「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疑慮,中央部委也應該克制,不能插手香港科研選題和取向。

在宣傳方面也切忌過度,更不能上綱上線,不要給人香港以獨立關稅地區地位協助中國引入外國高科技的印象,不要吹噓大灣區將與矽谷競爭,甚至憧憬它將取代矽谷。總的來說,應該多做少說,不要沒做先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