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中美科技實力對比,別簡單以「量」較之

2019-04-16
李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學者
 
AAA

近日,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在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正在若干數字技術領域超越美國。歐洲則面臨非常危險的局面,面對美中這兩大超強對手,歐洲在技術競跑中有可能落伍。

近年來,類似的中美科技實力對比研究報告時常見諸報端,各種報告評估的對象和方式不盡相同,進而也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但總體來看,國際社會似乎形成了一個普遍共識,即在科技領域,中美兩國的綜合競爭力遠超過其他國家。中國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挑戰美國的領先地位,未來有可能取代美國的科技霸權。   

應該如何看待外界對中美科技實力對比的這種判斷?

555.JPG

▲這是在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拍攝的由園區企業獨立自主研發製造的芯片產品(3月25日攝)。(新華社發)

是客觀比較還是「捧殺」?

這些判斷加劇了美國國內對於科技領先的危機感。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在幾乎所有的關鍵科技領域長期佔據優勢,並沒有經歷過實際的趕超威脅。美國政客經常選擇性引用這些研究的結論,作為其呼籲美國加強對華遏制、加大美國國內科技投入的論據。

中國國內民眾則對角度不同、結論不同的對比結果感到困惑。有些人極為自信,認為中國已經可以全面擺脫與美國科技產業的合作,建立起與西方不同的科技產業體系。另一些人則非常擔心這些報告是一種「捧殺」。

這兩種看法並不準確。此類報告經常採用的科研經費投入、專利申請量、高等技術人才數量、科技公司市值等作為衡量指標,但是這些指標並不能夠準確衡量一國的科技實力,更無法對兩國科技競爭的結果做出前瞻。

簡單量化比較「漏洞」多

這種比較的缺陷之一在於各國科研投入不一定必然轉化為科研實力。科技研發是一項高風險的工程,多數科研項目以試錯告終,僅有少量最終成功。如果一國將絕大多數科技資源投入到失敗幾率很高的領域,那麼這些投入很可能長期沒有產出。相比投入數量,投入領域的科學性更為重要,而這是很難量化比較的內容。

缺陷之二在於不同技術的戰略價值有巨大差異,專利和知識產權的數量簡單比較意義不大。以我們所熟知的領域為例,核技術和光伏技術同樣是新能源技術,但前者被廣泛視為一種顛覆性技術,能夠根本性改變戰爭的形態。對於一部手機而言,外觀設計、屏幕、半導體芯片和手機軟件也都有着不同價值,一些比較容易替代,另一些則難以取代。

缺陷之三在於科技產業鏈的價值分配並不平均。用科技公司盈利能力、市值來衡量一國科技實力似乎是一種相對市場化的方法,但是這不能體現出其他科技支撐部門的作用。科技實力不一定能夠轉化為利潤和資本。資本和投資者在投資科技企業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跟風炒作。市場所看好的初創企業不一定真正成為行業最終的霸主。

缺陷之四在於人力資源的素質難以用量化衡量。在科技領域,一個圖靈這樣的天才科學家的作用無法由一百個同樣出色的科學家替代。相比科學家的數量,科學家的質量更為重要,但這也很難通過量化進行衡量。

最終將體現於經濟發展

上述所說的缺陷只是此類國家間科技比較的一些主要不足。

相比軍事、經濟,科技是一項隨時在變化、隨時可能產生突變的領域,任何靜態比較很難衡量國與國之間的真實實力差異。

除此之外,當今世界處於一個科技高度全球化的時代,一國不僅可藉助本國科技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他國科技資源。在這種網絡化結構中,中小國家與大國在科技領域的差距並沒有數量所顯示的那麼誇張。如以色列、日本、德國等國家在一些精尖領域也形成了本國獨到的、不可替代的優勢。

歸根結底,科技進步最終會體現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上。只要一國科技企業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就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那麼該國科技發展自然會蒸蒸日上。中美科技實力對比最終會體現在這個最現實的比較之上。

 

作者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學者

文章轉載自《參考消息》公眾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