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政府應加強電競教育為電競發展打好根基

2019-07-30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ESPORT1.jpg

近日電競界盛事,第二屆香港電競音樂節於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更有不少國際電競大賽首次在港舉行,包括《英雄聯盟》全球高校冠軍盃、《王者榮耀》城市賽授權賽事,不少熱愛電競者都大為鼓舞。今年電競音樂節的成功,固然值得本地電競業欣慰,畢竟顯示本地電競業界的努力已獲國際肯定,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行業發展仍存隱憂,例如設施配套、人才、願意投資的公司仍然不足。政府去年撥款一億元予數碼港支持電競雖然是為電競產業打下強心針,但款項卻是捉襟見肘。1億元看似很多,但旅發局單是去年舉辦電競音樂節已花了3500萬元。政府應把這些款項重點用放教育推廣,以為本港電競打好根基。

電競發展走在前列的韓國及日本,其電競教育就相當值得本港參考。韓國早於2014已成立電競相關專業,由職業電子競技協會選拔選手,協會更為選手、教練及裁判員等設立相關課程,並幫助退役選手重返校園進修。日本政府更於2015年開設電競培訓學院,讓學生具備不同電競技能,而每個學科的學習範疇及培育的事業階梯明確,包括電競選手、電競拍攝從業員。政府更鼓勵大專院校界於多個科目,例如節目統籌及策劃、市場管理、公關等,引入電競業相關的課程實例,鼓勵更多年輕人畢業後從事電競相關工作。

觀乎本港,電競的教育系統卻仍未成形。香港教育界若能融入電競於各學科固然理想,但不少家長級市民仍對電競負面,學校都擔心被誤以為教學生「沉迷打機」。外國早有研究顯示,學童認識電競運動不但不會更易對電玩沉迷,反而能對「打機成癮」產生免疫力,因學童於電競運動能已培育出嚴格控制時間的定力。

本地有推廣電競的私人學校就有針對青少年而設的體驗課程,深入認識電競行業,包括背後涉及的主播、評述、遊戲設計、賽事策劃等專業領域,又透過親子電競課程加強家長對電競的了解,但這些推廣若單靠個別私人公司推動,無疑是杯水車薪。本港目前把電競撥歸創新及科技局規管,雖然有助協調數碼港及民間機構對電競作支援,卻未能建立與教育界及體育界的連繫,故長遠應把電競歸入體育界,再順理成章把電競納入學校體育課程,使學童盡早接觸電競。

電競發展理想的地區,其共通點是政府為年輕人提供完善電競培訓及事業發展政策,故能培育大量人才入行,又能刺激到企業投資,形成良性循環。香港本已電競人才不足,若能把電競引入校園,學童可於學校訓練,甚至參與電競校隊,大大有助培育本地電競人才。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