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一吳式太極拳的由來及歷史背景》

2019-10-24
 
AAA

 10960c98-9063-4aad-b8c6-d0717df11345.jpg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紀雪靖

吳式太極拳,始於滿洲人吳全佑,字公甫,號保亭,1834—1902,受業於楊露蟬、楊班候父子。吳全佑習武時為了精益求精,根據自己的領悟,從所學的楊氏小架拳的基礎上逐步修訂,最終形成架勢緊湊、鬆散自然、綿延無窮、柔化為要的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的後裔為吳全佑其子吳鑑泉,名愛紳,再將之不斷發展。在2014年,由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申報,經文化部審查、國務院批准後,吳式太極拳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吳式太極能溯流追源至清朝。楊毓璋撰《太極功同門錄》:「明代以後還世多傳者,自祖師傳三豐,傳王宗嶽,以後逮及滿清有六先生盧禪獨得全體……先師祖全佑,班候先生之高足而受藝於六先生較多,技之妙不可明狀。全公之子吳鑑泉,夫子之徒王茂齋師伯,郭松亭師叔各有所得,皆名世在上。」。
清代,有楊無敵之稱的楊露禪在清宮王府教授拳發法,年少的吳全佑鍾愛武術,望拜其旗下學習太極功,但礙於當時楊露禪門下多為皇室貴族,身份普通的吳全佑不便與貴族同輩便奉楊露禪之命,拜其子楊班候門下學習。習得楊式太極的吳全佑在此基礎上再自創吳式太極,傳給兒子吳鑒泉,開創了吳式太極拳。

8326cffc1e178a82d730dedaf603738da977e8b8.jpg

吳全佑

吳式太極的套路及特點

「輕靜柔化、緊湊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這句話概括了吳式太極拳的內外兼修、意形並重的特點、以及對身法、步法的規範和要求。
吳式太極講究動中求靜,達到「剛易折、柔恒存」的效果,以柔制剛及借力化力,是一種精神與動作結合之運動。練拳柔慢而不用力練習,目的是鍛煉使得全身放鬆,並使每個關節及肌肉群轉動靈活,手足俐落,步履輕快及反應敏捷。鍛練有成,則掌握技巧,動作變靈敏,達到意之所指,手足已至之速度,在應變時快捷如意,從而達到技擊,比對手更快速度的條件。

吳式太極拳的內容

吳式太極拳的項目包含套拳、推手、散手、器械及內功等。
首先,套拳可鬆弛全身的關節及肌肉群,使身體轉動靈活,精神習中及減除壓力,用於應付敵人的技術。當中除傳統108式外還有不同的拳法套路,可以分為慢架,稱關節拳、方架,及快架,稱圓拳、貫串拳、老架,另外有以發勁為主的快拳。學習吳式太極時會根據「形、勢、意、勁、氣、神」六個階層進行進階練習。
第一是「初形階層」,是入門基礎的學習,如腹式呼吸、基本步法;第二是「定勢階層」是開展拳套,學習正確的拳架定向、定位;第三是「鬆意階層」,講求動作連貫性,招式轉換時動作連綿不斷;第四是「筋勁階層」,講求動作緊湊,學習發勁方法,如肘勁、按勁;第五是「行氣階層」,學習應用腰胯和丹田,拳架動作以氣帶動;最後是「神明階層」,乃吳式太極的虛靈狀態,是最高深的階層。
其次,推手屬知覺運動的一種,主要是訓練感覺與動作的靈敏度,練習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對於健身和技擊都有重要作用。吳式太極的推手包括定步單推手、定步雙推手、活步推手,到大攞或散手,細分的話可以按照攻防部位計算「上盤」、「中盤」、「下盤」,及按動作大小幅度的「長手」、「短手」分類。
然後,散手和推手作用相反,是將套拳招式「分拆」的套路,這易於瞭解吳式太極每個招式的用處,對於太極拳的練習也有幫助。
而吳式太極所用的器械包括太極刀、劍、槍。當中使用鬼頭刀刀背之突出位令作背刀動作時更能掌握身體對刀的感覺、有利於加入左刀推刀之動作,除此之外有雙刀、雙劍的用式。二十四式槍長六尺,為地上所用,十三式槍為十三尺,為馬上所用。吳式太極拳應用器械,均有鍛鍊發勁、身體協調之目的。
另外,內功方面,與吳氏太極拳有關之氣功種類繁多,且還有拳式定椿及站禪等,並有吐納功小周天及大周天。
113489460_1_20171015095125162.jpg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展現出細膩綿柔而圓活有力的風格。在網絡上吳式太極的教學視頻恆河沙數、囊括四海,當中包括吳式太極傳人的演練,經過細緻的觀察後,便發現其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是功架緊湊縝密、動作流暢自然,形態立身中正而安舒,在推手時手法嚴密,動作細膩綿柔,招數更是舉不勝數。活步大捋體現出太極的靈活多變,粘走鹹宜。
然後,吳式太極拳中可體現君子氣概。與個人練習不同,這種君子之道在對打中較為凸顯。吳式太極的擊技十分穩重,因為吳拳不以武鬥打人為目的,而是講究與人為善以武會友。以推手為例,吳拳基本不會主動出擊,以彼不動己不動為原則,絕對不會輕舉妄動,大部分時候均以化為主,借力打力,有四両撥千斤之勢。
吳式太極既講究柔化 ,也講究順隨發力,但絕不是用硬頂 、硬抗 、硬擋的方法使力,而是以柔克剛,像巨蟒一樣,攻擊時沾依纏繞,招式連綿不斷,身體柔韌帶勁。吳式太極拳將眾太極拳中的「沾黏連隨」發揮得極致,看到大師們使吳拳時安逸從容的架勢,全因為懂得沉靜,在用靜,用柔後,引進落空合即出,後發制人。
吳式太極將武德與技法高度統一,摒棄急功近利, 爭勇鬥狠的觀念,美譽為「君子拳」絕不是空口無憑。

吳式太極的健康機理

吳式太極拳講究由心鬆達身鬆、由身靜到心靜。其大鬆大靜,無形無象,在挫柔捶打、按摩推拿、開合降升的時候,屈伸動靜、斷接俯仰的時候,身手外導,意勁舒展至全身,然後使人神氣平和,最後達到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

現以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理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對《吳式太極拳健身八法》進行淺析,其中經實踐檢驗,證明其對冠心病、高血壓、失眠等病症頗具療效。
第一,四線放鬆法。由百會開始向下依次放鬆,至湧泉止。如此由身靜心靜,再將經絡打開,使氣血調和。太極拳中定屬土,屬無極式,而經書說土旺四季,土可生金。
第二,十字手。由手太陰肺經開始,至足少陰腎止。其中肺屬金,腎又導水,由此達到金可生水。
第三,白鶴亮翅。以勞宮合湧泉,達到水火既濟,再打開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屬陰水和陽水。當轉身360度的時候,可以導引打開肝經,疏通膀胱與腎經,使肝腎功能相融,從而達到水生木。
第四,攬雀尾。打開心包經,然後啟動心經。手掌翻轉打通三焦經,同時啟動胰腺。此動作由木而生火,火即心,再由火生土,土即胰脾和胃。
第五,拍打擊穴。打開胰俞和陽綱穴,啟動胰腺。同時開通任督二脈,再由脾土生肺金。
第六,雲手。打開肺經和大腸經,其分別屬陰金和陽金,然後啟動腎俞、膀胱俞和命門等穴位,達到金生水。
第七,栽捶訣日。由腎經開始,到啟動肝經、膽經止,又完成一次水生木的經絡運行過程。
第八,請三腎。由刺激人中、廉泉、承漿三穴始,調動汗腺、性腺和淋巴腺等內分泌系統,從而促進腺體分泌和微循環,達到自藥自飲自長生的作用。
第九,揉球。五臟六腑陰陽平衡,可以調節心、肝脾、肺、腎功能,進而五行合一。
第十,收功。揉搓按摩,疏通十二經絡和任督二脈,再刺激十二皮部,起到身心放鬆。進而起到美容和抗禦非邪入侵的祛病作用。

吳式太極的作用

第一,一動百動,動營全身。吳拳起勢就是雙手劃圓,進入右攪雀尾,轉體上步、擁、捋、擠、按等動作,「一動百動,無有不動」,速度雖比其他流派太極拳緩慢一點,但其柔軟圓潤、連綿和諧功夫比之他拳,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它自始至終保持「不亢不卑」、「不緊不慢」、「不縱不猛」,動作如玉女穿梭,連綿不斷;招數如微風吹細雨,悠悠不息,使練習者既不受累,也無空閒時機。在走架行功上,不斷按摩經絡,疏血、通氣、養精、調神,四方受益。
第二,內外雙修,鍛煉臟腑。吳拳不但能調動全身肌肉、骨骼以至毛細血管參與活動,同時配合呼吸,運用精氣神轉變以喚醒神經系統,促進肝、心、脾、肺,腎五臟和膽、三焦,小腸、胃、大腸、膀胱六腑機能參與活動。由於每個動作都是用意念導引的,使人精神集中。
第三,磨煉心志,陶冶情操。吳拳由於動作柔和、輕靈連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可以矯正一個人的不良心理情緒和生活習慣,急和慢性子的人都能從中受益。因為,吳拳一方面講究輕靈、舒緩、寬展,能使性格內向、腦子反應遲鈍的人提高靈敏度;一方面講究沉靜,又能給浮躁、粗暴性格的人「降溫」,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第四,以拳寓醫,療效顯著,吳拳能調動人體精、氣、神,疏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根據中醫學的相關理論,運動與服藥在治病上具有「異曲同工」的功效。練拳通過機體運動,按摩經絡,自我修復,實則就是一種「返樸歸真」的過程。練拳疏通經絡,經脈通了,通則不痛,可以消除相應病癥,令身體恢復健康。

現時,除了在香港數間吳式太極拳社團設有課程學習之外,國外也有不少教授吳式太極拳的機構。讓人有更多機會學習吳式太極、鍛煉身體。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不但推廣了中國傳統太極文化,也讓這種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來源:
馬有清:《太極拳之規範及刀劍合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2月16日)
馬輝 賈占偉:《吳全佑與吳氏太極拳的開創及影響》(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科技學院)
傳統吳式太極拳10式、18式和28式的推廣價值
王勇 湯景之:《吳式太極拳文化研究》(大連海事大學體育工作部 首都體育學院休閑與社會體育學院,體育文化導刊,2015年9月)
朱澤建 楊建:《吳氏太極拳優點概述》(武當挖掘整理P.24)
李秉慈:《吳式太極拳概要》(中國香港吳式太極拳總會,http://www.wutaiji.org.hk/main6.htm
李錦榮:《香港南北國術協會成立十週年紀念暨第四屆委員就職典禮特刊》(超媒體出版)
香港鑑泉太極拳總社:《標準要求與階層》http://www.wustylehk.com/index.php/zh-TW/learning/levels-and-standards
香港鑑泉太極拳總社:《課程》http://www.wustylehk.com/index.php/zh-TW/learning/learning
李立群:《吳式太極推手匯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戰波 馬德順:《吳式太極健康》(太極世界P.32)
祝步文:《高齡老人練吳式太極拳好》(養生月刊,傳統國術,P.0416、0417)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下集會講傅式太極拳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