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黃色經濟圈」志在將香港拉入「藍黃」惡鬥之中

2020-01-14
 
AAA

YELLOW1.jpg

近期「黑暴」勢力已成強弩之末,發動大規模的動亂有心無力,暴亂已呈現反覆向下之勢。但同時,「黃色經濟圈」卻搞得沸沸揚揚,暴徒到處推銷所謂「黃店」認證,對於不肯就範又或政見不同的商鋪,則各種威迫恐嚇,甚至肆意打砸燒,以黑社會手段迫令其噤聲。對於包庇暴力的商舖則大肆吹捧,製造客似雲來的假象,以威逼利誘更多商舖加入。有學者更在大談所謂千億元的「黃色經濟圈」市場,似乎「黃圈」真的是商機無限。

然而,所謂「黃色經濟圈」不但違反香港的經濟規律,而且在本質上是一個「霸凌經濟圈」、「勒索經濟圈」。更重要的是,「黃色經濟圈」搞經濟是假,搞政治才是真,「黃圈」本身就是「顏色政治」的產品,其存在目的不在於經濟,而是要將香港社會分化為「藍黃」兩極,消滅中間多元社會,令香港重蹈台灣「藍綠」惡鬥的絕路。這才是整個「黃色經濟圈」的真正圖謀。

香港的成功正在於營商自由,不講顏色、不講背景、不講中西,吸四方客,進四方貨,匯四方財,才能成就今日國際金融商貿中心的地位。「黃色經濟圈」是一種封閉、政治掛帥的經濟觀,在本質上是對香港自由經濟的一種逆反。至於「黃圈」要求商鋪向中國製造說不,更是理念多於實際,連美國都不能一日離開中國製造,「黃圈」如何能自給自足?是否午餐肉也是從歐洲進口?連洗碗水都要改用法國礦泉水?

從經濟角度看,「黃圈」完全沒有討論的價值,百多間所謂「黃店」,儘管有一兩間可以靠政治圖利,但絕大多數卻是自傷其身,自斷客源,「黃圈」並沒有可持續性。但既然「黃圈」必敗,何以有心人依然在大力推動,甚至將「黃圈」由食肆擴大至工程、地盤等不同行業?主要原因是「黃圈」的出現志不在經濟,而是政治,目的是要塑造一種意識型態,從根本上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

美國政治經濟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在其著作《身份:對尊嚴的需要和怨恨政治》(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中提到一個「身份政治」的概念,認為西方國家近年出現嚴重社會對立分化,正是源於這種「身份政治」。所謂「身份政治」是指處於邊緣地位或具有特定社會文化背景的群體提出政治訴求,或形成政治集團以促進其特定利益。在美國語境中,身份政治通常指涉女性、少數族裔、移民、LGBT等。一般而言,這是一種標籤化的政治身份認同,民眾自覺歸入某個陣營,對於其他陣營採取排拒態度,「身份政治」不斷激化,必將導致社會出現嚴重分化。台灣的「藍綠」惡鬥正「身份政治」的一種,而由於對於政治分類往往會採用顏色作區分,於是「身份政治」又可以稱為「顏色政治」。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多元社會,在政治光譜上一直呈現建制派反對派兩頭小,中間市民大的橄欖型結構。由於中間市民佔據主流,導致香港社會及政治一直保持相對穩定。「顏色政治」的危害性,在於將群眾以政治立場及顏色強行標籤,標籤之後兩大陣營將變得壁壘分明,再無交集,相互惡鬥,至死方休,導致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出現嚴重對立,中間市民紛紛歸邊。

「黃色經濟圈」既是這種「顏色政治」的產物,亦是為了激化香港「顏色政治」而出現的政治工具。目的是通過對=社會的衣食住行進行全面的顏色標籤,從而將市民一分為二,本來政見立場多元的社會,逐步變成只有藍和黃,非藍即黃,非黃即藍,社會再無中間派,香港從此將走上「藍黃對立」之路,甚至連投票都是顏色掛帥,就如今屆區議會選舉的結果一樣。這樣誰人最獲益已是不說自明。

「黃色經濟圈」志在將香港拉入「藍黃」惡鬥之中,將來香港再不需要理性的政策討論,政見和顏色將會掩蓋市民雙眼,甚至連火燒人都會因為顏色而變成可以接受,屆時香港將陷入無盡的內耗之中,兩極分化,社會撕裂,道德淪喪,香港將萬劫不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