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香港為何變成「遊行之都」?

2020-06-22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321111.jpg

美國的冠病疫情陰霾未散,全國各地近來又被種族歧視的怒火席捲。住在美國的朋友發來一段航拍視頻,片中顯示一大群抗議者密密麻麻擠滿了舊金山著名景點金門大橋,不斷高喊「拒絕種族主義警察」等口號,場面震撼。

我回復了一個點贊的符號。朋友隨即「謙虛」地答道:人數還是沒有你們那邊多,香港的遊行規模在全球應該是排名第一第二位吧?

確實,近年香港不時有大規模遊行活動,主辦單位也動輒聲稱有數萬,甚至數十萬以至逾百萬人參加。雖說這些數字當中有不少水分,但香港只有約700萬人口,參加遊行的人數從比率上來說絕對是偏高。民眾熱衷上街遊行似乎已成了香港獨有的特色之一。

但說實話,香港在「天時」方面並非遊行的好地方。香港傳統的遊行旺季是夏天。在香港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這幾個月香港天氣既潮濕又悶熱,炎熱的太陽當頭照,很容易不適暈倒。示威人士若沒有一定的意志力是不會有意願出來遊行的。

所以,稍有經驗的香港記者採訪這種活動的時候,往往會隨身攜帶兩套衣服方便替換。而我一般會選擇走在遊行龍頭,一來空氣流通;二來人流較稀疏,可以自由走動。

說到底,能夠刺激許多港人上街遊行,最大的原因還是和民情有關。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城市,沒有民主,無法一人一票選出特首;但同時又是全球最自由的大都市。這個不民主但自由的體制,導致港人若不滿港府施政,就會選擇用遊行的方式發聲。

根據香港警務處的數據,香港近年有愈來愈多示威和遊行,每年的公眾遊行和集會頻率不斷上升。英國《衛報》2017年比較世界各地的數字後發現,香港可能是全球示威活動最多的城市,遠遠將排第二位的墨西哥城拋在後頭。

不過,撇開上述「人和」的因素,香港成為「示威之都」,還有一個外人甚少留意的客觀原因,就是「地利」!

香港朋友都知道,在香港舉辦大型遊行只有一條路線,就是從港島區的維多利亞公園走到政府總部。幾年前政府總部從中環區搬到金鐘區之後,最後的一段路稍微改了一下方向。這條路線全長大約四公里左右。

按照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再考慮到遊行人數眾多的因素,遊行人士大約只要兩小時就可以徐步走畢全程,對普通人來說並不是很辛苦。就算全程走完有點累,心裡卻很滿足,因為有很多人和你一起參與了一場有共同目標的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地鐵網絡以四通八達馳名世界,市民基本上只需一小時左右就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坐地鐵抵達港島區。這意味着遊行的成本其實並不高。一旦對政府不滿,很多人都會樂意參加遊行表達訴求。

更何況,近年遊行主辦團體越來越人性化,在遊行路線沿路設置加水補給點、急救站,令遊行宛如嘉年華,參加者在水泄不通的遊行過程中很容易感覺到一股熱鬧兼有趣的氣氛。而遊行路線只有軒尼詩道一條主道,如果遊行人士不想遊行,隨時可以中途離隊,施施然在遊行路線旁邊的地鐵站搭地鐵離開。

在這方面,或許可以拿香港和台灣作一比較。多年前我曾幾次到台灣觀選,看過不同政黨在台北舉行造勢大會。高雄民眾若想在短時間內快速到台北,只能夠乘搭捷運,但最快也要兩個小時才能抵達。所以除非有極為吸睛的議題,否則南部的台灣人並不輕易參加台北的遊行活動。香港在這方面絕對佔據天然的「地利」優勢。

事實上,香港地方小,還衍生了一種所謂的「CNN效應」。據我接觸的一些示威者反映,他們有時候本來無意參加遊行,但從電視滾動新聞中看到很多人參加後,當下冒起一股衝動,匆匆忙忙坐車趕到現場加入,令街頭到街尾都是人頭,人潮洶湧。

所以從去年反修例運動開始,香港警方也學聰明了,每當和平的遊行演變成衝突,就立即禁止列車在衝突現場附近的地鐵站停站,讓市民無法搭乘地鐵前往現場聲援抗爭者。

總括而言,上述地理因素間接造就香港成為全球知名的「遊行之都」。對示威者來說,這些外在條件如虎添翼,有助他們壯大抗爭的力量,但對執政者而言,就當然不是件好事了。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只要安全得到保障,香港還是要維護遊行的權利。只不過,並不是每次表達訴求都需要這種方式

    方蘅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