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有為政府」匹配「有效市場」

2020-11-05
 
AAA

 27.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展開北京的訪問行程,與商務部部長鍾山會面)

思考香港編輯部

特首林鄭率一眾港府官員赴京,爭取中央給予更多惠港政策,討論內容包括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大灣區建設、港深兩地深度合作等議題。今日媒體報道,已走訪了多個部辦,行程仍在進行中。
 
香港面臨發展困局卻苦無對策,很大程度上是「積極不干預」施政理念的累積結果。長期以來,政府奉「大市場、小政府」為圭臬。官員自我設限,仿佛不作為才是政治正確,社會各界則以「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為榮。
 
不能說這種思維全錯。港英時期「積極不干預」曾經給本港帶來難於忘懷的榮光歲月,但舊日的成功經驗可能變成今天的包袱。特區政府現在最需要做的,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這個口號乍聽起來可能「很大陸」甚至老土,但這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驚艷世界經濟成就的指導原則之一。
 
最近發布的五中全會公報,承載的信息非常豐富。當中的精髓,港府眾官未必能夠心領神會,遑論貫徹落實。至於香港媒體的解讀,往往熱衷於有關香港的篇幅是否縮減,哪些「關鍵詞」消失了或添加了。其實這些都是旁枝末節,或者穿鑿附會。許多提法,譬如「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最有深意,值得香港管治團隊深入研判。

shutterstock_284629613.jpg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反共、拒共、恐共」者眾。但無論基於何種政治立場而對中共有不同看法,都難以否定其執政為民的進取精神,以及社會治理的效能。儘管存在諸多治理問題,但這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在中共治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扶貧脫貧。成功的背後,是中央積極有為,通過政策介入、輔以市場資源而達成的結果。

基於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共在防止市場獨尊資本獨大,在發揮市場活力之餘落實公平正義,未來會做得更多更好。
 
世上並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與時俱進才是永恒。因為大環境的變化,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因素正走進歷史。按照「十四五」規劃,國家前所未有地把科技創新放在現代化建設大棋盤的核心地位。換句話說,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是主題,供給則改革是主線,改革創新是根本動力。香港要因應國家新戰略,做好新定位,核心關鍵就是把「一國兩制」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無論林鄭訪京促成什麼成果,無論接下來的舉措是什麼,有一點是肯定的,誠如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強調,「香港不能等、也等不起」。如果不能抓住歷史機遇,就會成為歷史遺憾。我們期待特首在本月25日宣讀的施政報告中,展現香港大力推進制度創新、服務國家科技創新的雄心和魄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