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民杰:其真無馬邪?

2021-04-20
鍾民杰
神策研究院政策實驗室總監
 
AAA

最近,民建聯開辦名為「政道」的治政理念研習課程,宣稱要培養「通古今之變」的政治人才。為甚麼突然如此看重人才呢?副主席陳克勤議員作了十分生動的解釋。在宣傳視頻中,他打開大門走進空無一人的辦公室,然後問:「無人嘅?」【註一】暗示千里馬猶如鳳毛麟角,香港亦因而難以走出困局、適應世界新形勢。

CHAN.PNG

沒有千里馬,所以要尋找千里馬,看起來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但這個立足於人才供應面的線性模型迴避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號稱國際城市的香港,真是可憐到一隻千里馬也沒有嗎?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當人們看到「政道」課程裡的香港講者名單,可能也會覺得香港社會「後繼無人」是鐵一般的事實。11位香港講者全部出生於嬰兒潮或更早的時期,不見後起之秀。過半已屆「從心所欲」之年,僅有兩位還未「登六」,平均年齡高達68.8歲!【註二】【註三】這是一個甚麼概念呢?幾乎與最年長的內地講者歲數一樣! 

至於民建聯所邀請到的內地講者則分布於多個年齡段,總體上也年輕得多。九位之中只有三位逾「耳順」之年,有一半出生於嬰兒潮時期之後,當中不乏「70後」,平均年齡為57.2歲,比最年輕香港講者的歲數多「一個馬鼻」而已。就算香港講者「未夠秤」當內地講者的爸媽,不少還是受得起他們一聲叔叔阿姨。

我們沒有強烈理由,假定民建聯一跨過深圳河便嫌老愛幼。倘若課程的內地講者組合就是內地人才構成的縮影,那就反映著今日內地人才輩出。沒有對比就沒有反思,一比較便令人心生疑問:為甚麼在偌大的中國,獨獨香港會「成為」千里馬絕跡的「結界」?

或許有人會說,內地人才濟濟是因為地廣人眾。但不要忘記,香港可是泱泱大城,人口規模比香港小的國家不知幾凡。假如人才數量是人口的函數,那麼香港就算不至於十步香草,也不會淪為人才荒漠。由此可見,香港沒有千里馬之說不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便是一個漂亮的謊言。

其實,早於1,200年前,唐代文學家韓愈已在其文章《馬說》中指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如果千里之足杳然無蹤,那只能說明香港沒有伯樂,在上位者皆欠缺識人辨才之慧眼,令一眾千里馬失去了應有的需求,「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WhatsApp Image 2021-04-20 at 09.55.41.jpeg

民建聯不去檢討一下社會上層有沒有做好伯樂的角色,反而急齁齁上演一幕「尋找千里馬的故事」,就好比《馬說》中那個「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人一樣滑稽。這裡不是想說「政道」課程傳授的知識不值一晒,而是想點出民建聯的舉措搔不著癢處,邏輯上很難說得過去。

更難說得過去的是,正當千里馬奇缺的迷霧尚待撥開,其成員便暗渡陳倉,被拔至高位。又在最近,原本於民政事務局擔任研究主任的民建聯成員張進樂,被委任為該局的局長政治助理,輔助同為民建聯成員的局長徐英偉。這裡不禁要問:他算不算民建聯口中的「人才」?假如不算,民建聯當初為甚麼不向當權者力陳「寧可虛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濫位」的道理,任由庸碌無能之徒濫竽充數?

只提及張助理並不公平,因為民建聯此前已向今屆政府輸出了數名成員,加入到問責班子,前述的問題同樣適用於他們諸位。假如他們均算民建聯口中的「人才」,喊得震天價響的「香港無才論」豈非不攻自破?另外,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是,他們加入問責班子之後,政府施政全無起色,甚或予市民每況愈下之感,那是否意味著民建聯乃至政府的察舉準則與社會發展要求存在巨大落差?

求賢之要,莫若責舉主

我們沒有理由輕率斷定社會上層以黨舉官,只能基於最善良的假設,認為他們尚未建立起知人善任的能力。但無論有心抑或無意,用人不察必將禍港殃民,陷中央於不義。那麼香港面對的真正挑戰,絕非人才太少,而是如何防止良駒被劣馬驅逐,讓不適當的人被擢升至重要位置。

宋太宗曾云:「求賢之要,莫若責舉主。」關鍵在於從制度上明確舉薦者的擔保責任,以督促他們真誠地選拔賢才,杜絕妄舉濫舉。未知講求「通古今之變」的民建聯,可會認真看待這項歷史經驗?

 

【註一】請瀏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us5Je7OUU

【註二】詳情請參考https://academiacentrum.com/knowledge/data-and-graphs/infographic20210404f/

【註三】文中的年齡是指各位講者2021年生日後的歲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