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政府不改變過時政策 如何破解房屋「三低」死結

2021-04-26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4-26 at 10.13.59 (1).jpeg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研究報告,指香港正陷入「熟地」供應低、房屋落成低、居住質素低的「三低」死結,估計未來10年每年私樓落成量僅約1.35萬伙,至2024年私樓平均實用面積將跌至少於480方呎,報告呼籲政府立即提速推進各項拓地計劃,全力精簡土地審批程序,加快推進「明日大嶼」填海計劃。

香港土地供應的「三低」問題,正是樓價居高不下的根源。然而,香港土地供應長期追不上需求,並非因為沒有土地,恰恰相反,本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比新加坡、深圳都要低很多,單是未被政府納入發展的棕地已有過千公頃,還有大量的鄉郊地、「祖堂地」以及可供轉劃為住宅用地的地皮。

這些土地一直都存在,只是香港未能善用,導致大量土地被閒置,十年二十年的曬太陽。對於這些觸手可及的土地,政府沒有全盤策略將這些土地釋放,轉化為數以萬計的房屋,反而捨近而問遠,搭易而取難,將解決土地問題寄希望於「明日大嶼」的遠水,甚至寄希望於要求中央填海借地予香港,這種思維令人莫名其妙。

「明日大嶼」解決的是香港長遠的土地供應,但解決不了香港當前水深火熱的房屋問題,要救近火始終還是要靠近水,這些近水就是在新界及鄉郊地區大量閒置的土地資源。這些土地資源為何會長期閒置?並非是土地持有人「暴殄天物」,香港房屋有價有市,他們當然希望將這些土地轉變成房屋出售。本來,只要審批便捷、補地價制度公平合理,讓土地持有人盡快改變土地用途,既可增加公帑收入,又可以大量增加房屋供應,土地持有人又可獲利甚豐,是一個三贏建議。但現實卻是,在過分嚴苛的審批制度和過時的規劃下,大量土地發展計劃被一拖再拖。

現時通過補地價轉為住宅用地,有關規劃、申請程序花費的時間相當漫長,需要經過多個政府部門審批,而且如果某一部門否決,便須重新走過整個程序。一般而言,若只計建造工程,發展項目由熟地到落成只需3至4年,但由於政府在改劃土地的審批程序愈趨繁複,有些發展項目竟要耗時10年或以上,甚至是20、30年。此外,現時的補地價制度繁複且不透明,也窒礙了土地持有人改變土地用途的意慾。

政府的審批制度,給人的感覺並非是為了促進土地的釋放和發展,相反是用大量繁瑣的程序和成本,令有意轉變土地用途人士知難而退。當中原因可能是官員擔心招致「官商勾結」、「明益地產商」的指控,因而重重審批,通過程序來保護自己,結果就是令到大量土地發展計劃遲遲未能開展。

政府的過時政策還體現在所謂「祖堂地」的問題上,「祖堂地」包括「祖地」和「堂地」,是一個氏族共同擁有的財產,目前香港約有7,300個祖、堂,合共持有約2,400公頃土地,當中不少與政府有意發展的農地、棕地等範圍重疊,總面積比「明日大嶼」填海造地更大。這些土地很多已經閒置,完全可以發展成大量的公私營房屋,但現時最大問題是要發展「祖堂地」,需要所有宗族成員同意才能出售,門檻極高,令到大量「祖堂地」資源白白浪費。

要釋放這2,400公頃土地,關鍵是從制度上拆牆鬆綁。例如可參考50年樓齡的舊樓強拍做法,只要得到8成相關宗族人士同意就可以出售等。同時,按照《新界條例》,民政專員有酌情權因應實際情況,為維護宗族成員的整體利益而主動促成交易,但這終歸不是一套制度,而特區政府又一直沒有設立一套「祖堂地」的出售機制。這反映政府並沒有大力推動新界土地的釋放,一邊說香港沒有足夠「熟地」,一邊卻沒有改變過時政策,加快新界土地的發展。

說穿了,還是政治心魔作祟。特區政府被泛政治之風嚇怕,被「保育」人士嚇怕,被所謂「官商勾結」的指控嚇怕。而發展新界土地,不可避免與土地持有人、與地產商作行各種合作以至賠償,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被人大造文章,攻擊特區政府「明益」地產商,又或是慷納稅人之慨。因此,令特區政府對於發展已有土地畏首畏尾,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甚至寧願到海中心建島,都不願到新界覓地。

要破解房屋死結,政府不乏資源、不乏工具,缺的是決心意志。現時香港政局回穩,立法會的阻力基本消除,特區政府是時候拿出決心解決房屋供應問題,否則如何對起中央的支持和期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其實現在世道都是打一場「認知戰」!香港算是在認知戰很激烈的戰場,近20年我們不單只政治的概念曾被扭曲,甚至置業和奮鬥概念也被扭曲!要振興香港市場,首先要確保一些價值觀念得到維護,筆者認為香港的置業概念和奮鬥文化是出了問題,甚至港人對服務的承諾亦不及以前。在這「認知戰」中你扮演甚麼角色?我們見到不少既得利益者的打手,亦有人云亦云的群眾,也有不滿現狀的發洩者,亦有希望從唱淡中得益的投機者,筆者仍然堅守說我認為的真話,至於是否正確,那就交給時間和看官決定了。

    汪敦敬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