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歷來香港大眾怎樣提起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2021-07-28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28 at 10.50.42.jpeg

本屆日本東京奧運會,最為港人矚目的當然是劍擊隊運動員張家朗奪金牌,是相隔25年後奧運香港代表隊再度奪金,對長年培訓精英運動員的政府當局及體育機構無疑是一大鼓舞。

每到世界盃或者奧運,市民的體育熱情都會一下子提升。不過比起一時的熱情,恆常的運動習慣更為有效。

香港大眾參與體育的足跡,說來話長。一本介紹香港教育發展的書這樣描述十九世紀初中生的課餘生活:歐裔的學生會到海灘游泳(那時稱「海水浴」)、到球場打球;至於華人學生,就會聚集起來玩擲硬幣的遊戲,相信不牽涉賭博,不過這也反映了他們缺乏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

早年西學東漸,為中國帶來現代體育的概念。當年的中華民族有識之士覺得,體育活動可強健國民身體,同時又可改變中國傳統刻板形象,有利建立時尚、自信的進步社會,能夠實踐「體育救國」理想。

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建於1918年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是香港最早期的室內體育場館。當年啟用時,裡面的設施屬於世界一流,包括一個架空鑊形跑道,還有香港首座室內泳池,經過百多年之後兩項設施仍在使用中,還得到很好的保養。

到1957年,港府在香港賽馬會資助下建成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是香港第一個公眾游泳池,周邊也有羽毛球場、網球場、草地滾球場等等,以低廉的門票吸引普羅大眾接觸體育活動,也使部分深具天賦的運動員潛能得以發掘。

根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料,香港的體育場地每年的使用率超過七成,有部分室內體育館使用率更超過九成,反映大眾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但也同時透露社會需要更多、更優質的體育場地,推動大眾與精英體育得到長遠而持久的發展。預計於2023年落成啟用的啟德體育園,將提供多一個大型和現代化康體場地,市民的生活也望藉此變得更多姿多彩。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