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香港基建問題多 民怨大

2021-11-29
 
AAA

 shutterstock_231873469.jpg

A.jpg

圖1 香港今年在建行人通道(含手扶梯及升降機)工程概覽(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B.jpg

圖2 近20年來基本工程開支及其在政府總開支中的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

C.jpg

圖3 近6年來港人對基建工程項目的平均關注度及負面輿情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

D.jpg

圖4 回歸以來主要鐵路的平均每公里建設耗費及需時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E.jpg

圖5 回歸以來主要公路的平均每公里建設耗費及需時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f.jpg

圖6 建造業註冊工人年齡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近年來香港不少基建工程項目經常陷入負面爭議,小到天橋、人行道等民生基建,大到場館、鐵路等大型工程,耗資貴、耗時長且超支嚴重等問題飽受詬病。新開幕的西九M+博物館不僅推遲6年才啟用,建築成本更較合約規定的金額高出59億4400萬,而今年10月旺角一條100米天橋終於落成使用,前後總計耗時居然超過20年,更令港人哭笑不得。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近年香港花費在基建工程項目上的開支持續攀升,再加上建造業「人手荒」與「高齡化」問題加劇,基建工程的延誤與超支問題漸趨常態化,即便泛政治化的惡意炒作已逐步退潮,但港人對本地基建的負面情緒仍然不斷增加。隨着港府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繼續推進「明日大嶼」等大型項目,港人對今後動輒超千億的基建開支相當擔憂,也對上述規劃能否按時、按預期落成信心不足。

近20年來香港基本工程開支不斷增加(如圖2),2011-2022年度的每年平均開支,已是2001-2011年度的2.24倍以上。與此同時,基本工程開支在政府總開支中的佔比也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近幾年之所以曾出現下跌,是因為政府的賣地收入較預期表現理想,政府的總開支較往年明顯增加所致,相對拉低了基建開支所佔比重。不過,去年以來新冠疫情的衝擊還可能持續,港府在推出大量逆週期措施刺激經濟的同時,日後還打算推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建設,持續增加的財政壓力令不少市民感到隱憂。

由於基建與千家萬戶的居住、出行、消費等日常活動密切相關,故基建成為港人最「有感」的施政領域之一,與香港基建支出持續上漲走勢一致,近6年來港人對基建工程的負面輿情也一路走高(如圖3)。儘管過去一段時間,亂港勢力曾炒作所謂「大白象」、「小白象」等概念攻擊、阻撓香港重大基建,尤以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及「明日大嶼」計劃發佈的2018年為高峰。不過,隨着近一年多來香港政治和輿論生態逐漸去政治化,針對香港基建工程的惡意政治炒作和「拉布」明顯減少,但港人的負面情緒不降反增,說明長期存在的耗時長、屢超支的基建問題已經成為香港社會民怨的重要來源之一。

以城市交通基建工程為例,港人普遍感覺到鐵(道)路越建越慢、越修越貴,出行卻越來越擁擠。如圖4、圖5所示,回歸以來港府在興建鐵路與公路等大型基建時所耗費的各項成本,皆呈現出上升勢頭,平均每公里鐵路及公路的耗時與耗費,近幾年來皆是十餘年前的數倍以上,所投入的公帑升幅遠跑贏通脹水平。多數港人認為,香港基建投入如同「無底洞」,直接原因當然是建築成本包括工人薪金與原材料的上升,但政府失職引致巨量公帑浪費的問題更為嚴重。

交通基建的慢如蝸牛,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如果說港人對私人發展商囤地感到「深惡痛絕」,對政府主導的民生基建屢屢超支、延期乃至爆發弊案則是「痛心疾首」。有觀點批評,雖然有些工程延期的確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發現古跡、地質問題等,但人為因素不容忽視,港府處理沙中綫剪短鋼筋醜聞的疏失和怠慢就是典型。亦有觀點質疑,政府在處理此類工程問題的時候,經常對承建商疑中留情,建議應參考樓宇工程的做法,尋求第三方機構協助監控成本,盡早掌握基建項目是否有延期或超支的可能。

除了人為因素外,香港建造業的人手短缺問題也是導致基建困境的原因之一。如圖6所示,建造業註冊工人的平均年齡高達46.4歲,以40至49歲、以及50至59歲兩個年齡區間為主要組別,而16至29歲青壯年組別的佔比則不到15%。足見建造業青黃不接的問題十分嚴重,政府也沒有提出足夠吸引的政策,鼓勵新血入行。建造業議會今年初發表報告指,預計在未來5年,業界每年存在5000至10000名技術工人缺口,尤其需要土地測量師、土木工程師等人才補充。有觀點認為,建造業目前的人手荒,與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不足的情況類似,既然早前港府通過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那麼為何不能在建造業上參考類似做法;並建議先以配額制的形式輸入外勞試水溫,畢竟未來數年的龐大基建工程壓力,已經不是香港本地的建築工人量級所能承擔。

中評智庫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計劃具有前瞻性、合理性和政治高度,但「萬丈高樓平地起」,空有宏偉藍圖,卻乏落實能力,怎麼可能讓香港市民對實現「北部都會區」既定目標有充滿信心呢?過去反對派常把「大白象」的帽子扣在政府投資的基建項目上,指責政府推動的大型基建項目費用昂貴,因而煽動社會民意,激起民憤,設置障礙,例如在立法會玩「拉布」手段來阻撓撥款,令各種工程造價一路飆升,造成巨大的浪費。但是,現在已非昔日,「北部都會區」計劃已經獲得主流民意的認同,立法會選舉制度改變之後,「拉布」者已經絕跡。因而重大基建項目的所有責任都放在特區政府肩膀上了,再也無可推卸。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各界都要正視香港基建困境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努力尋求破解之道,要經得起新時代的檢驗,不要留下歷史性遺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