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中華文化」在香港晴朗的一天,再出發!

2022-05-04
何志平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研究員
 
AAA

 j.jpg

「五四」,我們守望在大風雨過後的香港,心裡沉重紀念的同時,也應有一種重新反思和敘述其現代意義的深刻闡述。

一百零二年了,年年紀念,年年關注的重點又無外乎「民主」、「科學」與「反封建」。很多人爭論, 一個世紀以來,「五四」的醒覺運動,似乎開始了,但並未真正提供中國文化的新路向,未能建立一種新的社會風尚與價值觀。醒了,還未覺,破了,還在立。「賽先生」(科學)是物質文明的響往;「德先生」(民主)是制度,精神文明的追求。

人類文明的兩千多年裡,中國GDP長居世界第一,唐宋更是極具繁華,清朝中期達到巔峰,佔世界的1/3,包括1840年和1860年兩次鴉片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時,中國GDP是日本的五倍,1913年退為世界第二,之後被其他國家一一超越。中國人似乎是在毫無準備的情勢下,一夜之間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不得不尋求變革與適應,亦開始覺醒,反思為何「大而不強」、「富而不強」,而不斷的追尋「自強」。

今天,中國GDP在近百年後越超日本、重回世界第二。近年來的基礎成果建設研發超然,科技進步驕人,上太空,登陸月球,一洗科學落後的頹氣。我們似乎跨越了自身,有「省」有「悟」,整合塑造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工業—市場文化的、新的社會文化形態,既「富」又「強」!在這科技亢奮的年代,新舊文化價值觀念在大混戰,各隨喜憎、或情慾本能決定行為。車子、房子、銀紙、女子,撐大了現代人的種種生活慾望,無奈的在紛亂的價值觀邊緣,徘徊發狂。一百零二年後,中國的歷史好像在原地空轉了一圈,今天的中國人,「富」得發熱,「強」得發瘋,卻又「虛」過昨天,危險混亂過昨天!「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也要「 貴」起來。「貴」是優化的文明,是可持久的更新,是被受尊重的內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真正崛起,其意識形態、文化精神的轉變應該走在經濟、政治、改革的前面。沒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就不會有西方的現代化運動;沒有「五四」運動,也不會有北伐戰爭和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現代化的基礎是民族的覺悟,而缺乏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的現代化轉變,即有醒無覺,有覺無悟,正是這一代人在物質豐裕中卻陷於精神迷惘被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1840年算起,已近180多年,中國從軍事強兵、經濟富國、實業救國、政治維新方面引發的洋務、戊戌、辛亥等系列改革運動,到試圖實現文化形態、社會制度的全面轉變和徹底改造的「五四」文化運動,進入了一個不斷摸索、追求現代化道路的痛苦漫長過程。世紀以來的封建帝王制度,以至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到一種新的文化自覺的出現。「五四」運動本身,原是情緒性高於自覺性,並未有充分的思想基礎。因此雖形成一種動蕩的勢力,卻始終並未提供正面的文化理想,建立一種新思想、新哲學與新的人生態度。整個社會風氣,只在混亂與無目的之中飄蕩,卻沒有新的替代。到了1921年,一群憂國憂民的愛國分子參考了1917年俄羅斯大革命後的啟示,選擇了馬克斯主義,開展了中華民族重生的前進方向,才曙光再現。之後一百年來的跌蕩摸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來。在社會管治上,打擊貪污腐敗,精準扶貧脫貧,維護衛生處理疫情,為廣大人民提供美好生活,都贏得了我們的制度自信,文化底氣。

最後我們發現,「賽先生」和「德先生」,原來都是中國人!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文化體系與文化體系的競爭。我們正在重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重新找回中國的民族精神,也就是「國魂」,即所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種民族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的自我、自覺意識,也是對於中華民族和傳統本體文化,從自身的轉化中過渡為社會主義的新型現代文明的充分自尊與自信。

i.jpg

五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中亘古不變的,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內容又是甚麼?社會主義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就是運用五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來解決當今社會、人民生活中、工作中、發展前進中所遇到的種種紛爭與問題,亦即隨着時代的發展,圍繞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賦予其以「現代性」,重建現代中國人對於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尊嚴感和自信心。

回望眼前香江,身處於這個大時代的劇烈變遷中,如何自已,在大潮流中與母體大地齊呼吸,同進退,共榮辱。

shutterstock_284629613.jpg

我相信,中國文化在香港要走向新生,也必定要經歷多番的摸索;而一切失落與挫折,在最後的意義上,都是為後起的成功做好準備,鋪平道路。我們既要平心地觀察以往之得失教訓,也要牢記前人之功德。當然,沒有愛國的知識分子和勤勞的人民大眾,就沒有中國的現代文明。在中華文化走向全面復興、中國人真正和諧文明的過程中,各地的所有中國人,包括在這城市的我和你,都承擔著重大的歷史責任!

我期望,冬雪過去,「中華文化」在晴朗的今天,在香港,再度整裝出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過去40年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翻天覆地,但政治體制的核心結構基本未動,只是執行的方針政策變了。這裡缺乏的是「以人民為中心」或「以人為本」的可靠制度保障。

    郭良平  202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