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譚耀宗所說的4+3檢疫安排有沒有科學依據?

2022-10-17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0-17 at 11.23.52 AM.jpeg

據報,新冠肺炎疫情放緩下,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表示,相信「二十大」之後會宣布增加深圳灣口岸入境配額,而「7+3」的隔離政策亦有望縮短至「4+3」,從而增加隔離酒店的床位數量。此外,早前港府提出「逆向隔離」的技術問題太多,未必可以落實。譚耀宗的講法,在防疫上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首先,譚耀宗表示「逆向隔離」存有技術問題,內地情願增加入境配額及將關口隔離檢疫安排由「7+3」縮短至「4+3」,這說法十分有道理。由港府主導的「逆向隔離」,就算在安排上依足內地的要求,但在監管及執行上如何確保一切無誤呢?要內地單純的相信港府?港府在過去兩年半以來抗疫從未成功過,如今單日確診還在5,000宗的水平。萬一港府在實行「逆向隔離」時有甚麼漏洞,便成為全國的防疫缺口。將心比心,內地政府又豈能盲目相信抗疫失敗的港府呢?

然而,入境配額有所增加亦不是沒有可能之事。以「7+3」的隔離政策,再加上若干入境配額,雖然已增加了內地的爆疫風險。但內地防疫措施的執行愈見成熟,除了上海失守之外,各地稍有零星爆發,內地政府亦能快速把疫情控制好。除非新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又再提升,否則逐步提高入境額度尚算有科學依據。

至於由「7+3」縮短至「4+3」的理據在哪裡呢?粗略來說,Omicron變種病毒的潛伏期平均是7天左右,由2至10天不等。因此,內地的「關口檢疫」要求設定為「7+3」。值得一提的是,後3天的居家隔離及核酸檢測,已增加了內地爆疫的風險。只要入境人數足夠多,患者在居家隔離期間已有可能把病毒帶入社區。只是內地防疫措施一環扣一環,每當疫情開始爆發時及早發現,才可控制好疫情。

如此一來,「4+3」的理據是甚麼呢?一般來說,新冠肺炎變種病毒的的潛伏期有愈來愈短的傾向。據悉,外國有研究指,Alpha為5天、Delta為4.4天,Omicron為3.4天。近來的Omicron BA.5更短,僅有2天。各地的研究數據當然有所偏差,但看其趨勢,可見最新變種病毒的潛伏期有所縮短。以內地的研究來說,Omicron的平均潛伏期是7天,如果內地證明最新的變種病毒潛伏期縮短至4天,我們便有理據可以把檢疫安排再縮短。

但值得一提的,世界各地的疫情已開始有反彈的跡象。新加坡XBB變種病毒已開始成為主流,當地正研究重推口罩令及疫苗通行證。另外,台灣單日確診4.3萬人,有77人死亡。

病毒不斷變種已打破了所謂「群體免疫」的神話。早前「中招」的人面對新變種不僅沒有優勢,還有可能處在「捱打」局面。外國有研究指,「二次感染」患者的住院風險增加了3倍。以常理推斷,新冠肺炎患者至少有20%左右要面對「長新冠」後遺症,絕大部份康復者的體質都變差了。如果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再受變種病毒攻擊,其體內抗體水平或已回落,或不能針對性打擊新變種病毒,患重症的機率自然會大增。

病毒的變種帶有隨機性,新變種的死亡率及傳播率亦有可能同時提升,一般而言,我們應該理解清楚及確切掌握了XBB新變種病毒的特牲後,才研究是否放寬防疫措施。如在二十大後便立刻決定放寬,始終存有很大的風險。

很多人不斷吹噓新加坡的「與病毒共存」策略成功。但作為一個對傳媒管制極嚴的小國,其對外發布的消息又會否很全面呢?

新加坡人口為594萬,但整體確診個案為201萬宗,已佔人口的33%。新加坡接種率非常高,早已達90%以上。但如今單日確診仍有8,037人,證明單靠疫苗接種及自然感染,根本無法控制好疫情。

選擇「與病毒共存」的地區,肯定尚有更多人在確診後留家休息,甚至乎沒有向政府通報,真實的數字肯定會更嚇人。大家試想想,推斷會有20%的患者有「長新冠」問題,甚至乎有人因後遺症而無法重投職場。以新加坡的情況而言,估算已有40萬人有「長新冠」後遺症。難道這代價還不夠大?

或許會有人說,新加坡的死亡個案超低,只有1,641宗。其一、這1,641宗死亡個案代表着活生生的人命,這病毒的死亡人數已遠比當年香港「沙士」高得多。其二、新加坡的統計是剔除所有患「基礎病」的人。甚麼是「基礎病」或「長期病患」呢? 一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尿酸、過度肥胖等「都市病」都會被視之為「長期病患」。甚麼是「長者」呢?香港醫學界的一般定義是60至65歲。我們先不論放棄長者或長期病患者是否道德。僅以這定義來說,絕大多數的成年都市人,都會被視之為長者或長期病患者。 面對死亡及重症威脅的人,絕對不是少數。

大家再想深一層,原來新加坡因疫情而死的1,641人,居然全是沒有基礎病、健健康康的成年人,難道這病毒的殺傷力還不夠誇張?

最後,若內地放寬防疫政策至「4+3」,其爆疫風險自然有所增加。如果「治港」的人真是「愛國者」,理應如實向中央反映意見,不應只為一己私利而不斷想倒迫內地「免檢通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的政治體制將以「愛國者」為絕對基礎,以及在「去政治化」的基礎下,未來的政治鬥爭再不會是政治立場之爭,不再會是簡單的二分法,更有可能的是偏向經濟意識形態之爭、階級之爭、社會理論之爭、政策議題之爭

    陳志豪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