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深:九二共識充分體現中國人政治智慧

2022-12-07
 
AAA

 106540846.jpg

106540848.jpg

12月5日,由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和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九二共識”三十周年論壇在港舉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視頻發言時表示,事實證明,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人民共蒙其利,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現。他相信,台灣問題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消彌於無形。

劉國深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遇到的困難是一時的,台灣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是永恆不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腳步從未停頓,國家統一正在進行時,而且許多領域已開始進入倒計時。展望未來,劉國深說,大陸一方面將繼續保留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當局對話、合作的空間;另一方面,將更加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創造性作為,積極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國已經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從未有過如此接近偉大復興的實現。他相信,台灣問題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消彌於無形。

以下是劉國深發言內容:

各位領導、各位出席論壇的線上和線下嘉賓: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有機會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在論壇上談談對“九二共識”的研究心得。在已經過去的30年裡,“九二共識”為尚未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的海峽兩岸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環境,兩岸人民是“九二共識”的直接受益者,亞太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都分享了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的紅利。30年後的今天,我們在“九二共識”的發祥地香港,一起重溫“九二共識”核心意涵形成的過程,就是為了站在中國統一新的歷史方位上,共同探索和研究如何在新的環境和條件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進一步夯實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基礎,更加堅定地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進程,為兩岸中國人的安寧和福祉貢獻一份心力。

我的體會是,“九二共識”從兩岸兩會派代表來香港進行工作會談的醞釀階段,到最終成為海峽兩岸共同接受的政治符號,經歷了一個逐步對焦、聚焦的過程。

1992年10月,兩岸兩會代表之所以相約香港會談,就是因為在兩會協商過程中,特別是安排兩會領導人首次面地面會談的過程中,雙方都意識到有必要就“一個中國”內涵應該如何表述的問題交換意見。這個問題關係到兩岸兩會之間的協商談判的定性問題。兩會互動是“國與國”之間的商談嗎?顯然不是。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商談嗎?那誰是中央,誰又是地方?更加形象地說就是要解決:“你是誰?我是誰?我們都是誰?”的問題。據我瞭解,在香港工作會談的基礎上,1992年11月3日,兩會進行了秘書長層級跨海電話協商,雙方以電話記錄方式,確認“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將大陸方面的口頭表述版本告知對方,這就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函件同時將台灣方面的第8版文字表述附在後面,表明大陸方面認可台灣方面的這一版本。台灣方面的第8版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建議在彼此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各自以口頭方式說明立場”。12月3日,海基會回函,沒有對海協會的函件提出異議,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謀求中國統一”問題上的共識就此形成。1993年的“汪辜會談”正是在這一共識基礎上成功舉辦的。

35年前的1987年,我本人確定研究生論文選題後就開始研究台灣問題,雖然沒有機會直接參與“九二共識”的協商,但在研究過程中接觸到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並且有機會直接向“九二共識”台前幕後的兩岸雙方當事人請教,對一些關鍵性事實有了更多不同角度的第一手信息。我的研究結論是:兩岸雙方在“香港會談”過程中雖然沒有在“一個中國”具體含義表述文字上達成共識,卻明白無誤地確認了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謀求中國統一”問題上有相同的立場和態度。其實這也是兩岸雙方為了長遠和根本的利益而做出的“擱置爭議”選擇。雙方的誠意和善意最終促成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並為後來簽署一系列協議奠定了政治基礎。如果兩岸雙方不是站在戰略高度上“尋求政治交集”,1993年的新加坡“汪辜會談”就不可能成功舉辦。

值得注意的是,“九二共識”這四個字雖然早在2000年初就已正式提出,但真正成為兩岸雙方共同政治話語,是在2005年4月底的“胡連會”以後,這也說明兩岸領導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往來對於兩岸政治互信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客觀地講,“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之所以能夠成為雙方的共同政治話語,既和兩岸兩會明確表達“一個中國”和“中國統一”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有關,也與領導人之間的政治互信有關。

最早正式提出“九二共識”的蘇起先生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提出是為了避免民進黨在台灣執政後,兩岸爆發戰爭。事實證明,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人民共蒙其利,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現。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台灣研究的學者,我清楚地記得,“九二共識”曾經得到絕大多數台灣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如今這個政治共識在台灣被曲解了,根本原因就是“台獨”分裂勢力非常害怕面對“一個中國”和“中國統一”。只不過“胳膊扭不過大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和“國家統一”至今仍然是台灣方面無可迴避的最高法理精神和規定,這些規定體現在台灣地區正在依循的權威性文件中。民進黨當局雖然至今不願正面承認“九二共識”,但他們也不能從法理上改變這些原則規定。更加直白地說,“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在今天的台灣地區仍然體現在他們的所謂憲制性、權威性的文獻和制度規定中。如果民進黨當局違背了這些規定,首先就要面對台灣內部的嚴厲制裁,而來自祖國大陸粉碎“台獨”分裂活動的強大力量更是讓民進黨當局不敢越雷池一步。過去6年多時間,兩岸關係的巨輪之所以在滔天巨浪中沒有傾覆,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國家統一”的“壓艙石”客觀存在著,“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沒有因民進黨當局的駝鳥政策而消失不見,它早已嵌入兩岸雙方的法理性權威性規定,早已內化在兩岸中國人民心中。

民進黨當局拒絕正面承認“九二共識”,本質上就是為了繼續運用“台獨”分裂這一虛幻的政治口號迷惑台灣同胞。這樣的言行除了傷害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沒有任何正面和積極的意義。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使兩岸政治關係再次陷入政治僵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受到衝擊影響,最終受害的是台灣經濟,受苦的還是台灣民眾。海峽兩岸的發展方向和進程掌握在兩岸中國人手中,大陸方面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和主導權。中國大陸將繼續團結台灣各界人士迎難而上,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進程。如果民進黨當局不想繼續在兩岸完全統一進程中缺席,就應該正面回應“九二共識”。我的看法是,如果民進黨當局不願意直接使用“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他們也可以用民進黨人喜歡的、方便的語言,把“一個中國”“中國統一”的核心意涵說清楚,講明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不久前結束的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倚美謀獨”的民進黨不僅在台灣中北部慘敗,在台灣南部地區領先國民黨的幅度也明顯縮小。這樣的結果再次提醒各界,民進黨不可能在台灣地區長期執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遇到的困難是一時的,台灣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永恒不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腳步從未停頓,國家統一正在進行時,而且許多領域已開始進入倒計時。展望未來,我認為,大陸一方面將繼續保留在“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當局對話、合作的空間;另一方面,將更加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創造性作為,積極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8月10日發表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明確宣示:我們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同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我們也願意繼續推動由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的代表性人士開展民主協商,共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的大計。中國已經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從未有過如此接近偉大復興的實現。我相信,台灣問題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消彌於無形。

謝謝各位的聆聽!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馬英九在對岸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對岸也沒有否認,這就表示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不要講「中華民國」等於九二共識。

    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