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氣球事件」和美國的邊緣政策

2023-02-16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FoX3mG4XgAIBXPK.jpg

「西風烈」,把一隻中國氣象氣球吹到了美國,美空軍用導彈把它擊落。中方表示不滿和抗議,保留作出必要反應的權利。美國右翼政客和媒體明知緣由,卻大肆渲染中國威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更取消訪華,中國外交部則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近日,美國政府一方面宣佈制裁中國有關企業,另一方面卻又主動為事件降溫,意在為布林肯和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德國慕尼黑會晤創造條件。

邊緣政策

戰爭邊緣政策是美國在二戰後慣用的外交政策工具。擁有較強綜合國力的美國,對前蘇聯等難以通過軍事手段取得勝利的國家採取恐嚇策略,把雙方對峙的形勢推到危險極限。在某個時段,美國往往擺出立即就要發動戰爭的樣子,即到達戰爭邊緣,迫使對方讓步,屈服於美國的戰略目標。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稱:「到達戰爭邊緣而不捲入戰爭是一種必要的藝術,如果不精通這種藝術,你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戰爭。而如果想逃避戰爭,或者不敢接近邊緣,那你就會失敗。」反映了美國推行戰爭邊緣政策的動機和目標。

當前美國國內反華氣氛高漲,主流精英和媒體鼓動社會情緒,右翼民意又迫使精英集團採取更激烈的仇華立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在經貿領域對中國「極度施壓」,拜登政府堅持敵視和壓制中國的方針,美國拉攏日本、荷蘭禁止對華出口生產晶片設備、禁止與華為作生意、眾議院議長準備訪台、美國雙航母在南海軍演、增加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數目、與日本加強軍事聯繫、乃至惡意炒作「氣球事件」等,都是意圖把兩國關係推到危險極限。

中國政府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正當權益,卻沒有主動激化矛盾或隨美國意願作出過激反應,表現出很強的政策定力。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卻深度介入俄烏衝突,美國雖然避免直接介入衝突,但即使烏克蘭未來可能在失去部分領土後與俄羅斯停火,美俄關係也難以修復。目前,美國同時與中俄陷入戰爭邊緣,處於一個不太有利的外交環境。

在此背景下,中美元首在印尼峇里島會晤是一個契機,布林肯前些日子在芝加哥大學演講,稱中美緊張關係「已經有所緩和」,表達出某些善意,反映拜登政府有意願讓兩國高層恢復接觸。布林肯稱中美「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之下,但競爭是一回事,沖突是另一回事,在確保激烈競爭的同時,要避免將競爭演變為沖突」,那就是美國目前對華邊緣政策的寫照。

「氣球事件」後,拜登政府暫停中美高層對話,但雙方的接觸並沒有停頓。雙方都有穩定兩國關係的意向,不少美國人也清楚無法阻礙中國發展;在美俄對立情況下,美國應該採取務實的對華政策,改善與北京的關係。中方則希望美國言行一致,確實改善兩國關係。

shutterstock_1408706489.jpg

中國的應對

美國採取戰爭邊緣政策反映它有強大國力去恐嚇別的國家,也顯示美國對待其他國家所採取的霸凌主義。但邊緣政策本身是機會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屬於利用機會或國際形勢的一種技巧和策略,較少顧及原則或結果,其結果往往會是一場「膽小鬼博弈」。

現在的中國不是從前的蘇聯,中美綜合國力的實際差距比當年美蘇差距小。中國崛起是由經濟擴張帶動的,中國不主動挑起事端,更不採取像前蘇聯那樣的冒險主義政策;也能淡定對待美國挑釁,化解了美國邊緣政策的衝擊,也保持了戰略定力。

拜登政府多次公開表示要「保衞台灣」屬於邊緣政策的一種表現,是恐嚇,但並不等於美國一定就會履行承諾。美國的戰爭威脅當然值得警惕,但中國不會輕易改變對台方針,中方在台灣問題所畫的紅線也是敵人不可逾越的。

媒體報道,拜登可能就「氣球事件」發表講話,那事件本身是美國惡意炒作的結果,美方草草收場的機會是存在的。現在,美國既要與中國「競爭」,又要管控危機,屬於極度施壓無果後的後續手段。美國也或許需要調整它的全球戰略,而它下一步怎麼走,可以拭目以待。而不論是戰爭邊緣政策,還是重啟接觸,都不過是美國意圖延續霸權的機會主義伎倆罷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