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抑制而非激化矛盾

2023-04-17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4-17 at 14.32.55 (1).jpeg

港府「搶人才」,已有相當數量的申請者根據「高才通」計劃獲得來港發展的機會。從該計劃要求來看,估計還會有更多人接下來獲得同樣機會。那個計劃有助本地吸收知識人才,至於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是否香港所需和他們日後發展如何就難說了。

外國過去的一些研究顯示,經濟體生產力與接受過中學教育的人數成正比,與接受過大學教育人數關係卻不大。「高才通」計劃則無疑能補充近年港人移民海外造成的知識工人短缺,也能提高整體居民受教育的年限,有利經濟發展。

「搶人才」變質了?

接下來,醫管局、護老院、建築業、甚至零售業都要求政府批准從外地招聘人手。從整體而非個別行業來看,它們的訴求更像是要求輸入勞動力,而非知識人才。香港不一定能給各行各業培養和提供足夠人手;如公立醫院急需醫務人員,建築行業特定工種也缺技工,因而輸入本地所需不同層次的勞動力也無可厚非。

在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期間,市面蕭條,一些從事服務業的公司為節省開支,裁減員工。通關後,經濟復常,它們一時間又請不到足夠的人手。另一些僱主更希望通過輸入工人,通過增加勞動力供應來減少工資開支。

服務業是香港的主要產業,低端服務業吸納了香港大部分的就業人口。低端服務業往往不要求從業員有特殊的技能,僱員只需經過短時間培訓便能上班。而在那個行業待久了,部分員工的技能和競爭力卻難以提升。香港生產線北移已超過一代人的時間,許多非技術勞動力受僱於低增值服務業。他們容易被外來勞動力替代,一旦香港非技術勞動力過度充裕,本地一些非技術勞動力是很難再找到工作的。

引進勞工和提供社會福利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生產資料、土地、勞動力、人力資源、知識和技能、創新等要素都是稀缺的,區別只在於在不同環境中稀缺的程度不一樣。澳門從內地引入大量勞動力在各行各業就職,當地非技術勞動力卻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影響到他們日後繼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澳門政府便建公屋和夾心階層住房給市民居住,也頻繁給居民派錢。

現在,香港商界不斷催促港府輸入外勞,是出於業界僱主的利益。港府若遷就他們,就應該同時考慮未來向找不到工作的本港居民提供更好的福利。而提供額外福利的錢該由誰支付?政府還是商界?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直以來都有人問港府,香港未來的人口政策是甚麼,香港究竟應如何有效發展本地人口資源。頭痛醫頭腳痛醫療腳不是好辦法,引進外來勞動力需要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一併考慮,港府應有一個較長遠的全盤規劃。

平衡生產者和食利者的利益

香港近年物價飛漲,許多居民實際收入下降。引進勞動力會進一步削弱本地許多市民的福祉;通脹和引入勞動力的綜合結果還可能觸發社會的不滿。
香港有較高的人均收入;沒有境外敵對勢力幕後煽動,發生大規模騷亂的可能性並不大;《國安法》正為香港社會安定保駕護航。儘管如此,偏袒本地食利者,導致成本推動通脹,若根據他們的要求,再進一步輸入勞動力,還可能激發社會矛盾。港府應警惕那樣的趨勢,平衡生產者和食利者的利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筆者重視青年發展藝術科技,樂見教育界推動STEAM培養人才,小學中學及大學教育後青年投入社會成才,亦為下一代經濟之新力軍,需預先考慮人才政策的接力,以吸引於區內發展

    陳承宇博士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