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2023-08-07
吳幼珉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18-19-intro.png

(培僑中學網頁圖片)

培僑中學1946年在香港成立。

那年6月,約30萬國民黨軍在中原圍攻6萬解放軍,全面內戰爆發。兩個月內,當地解放軍成建制地跳出了包圍圈,史稱「中原突圍」。不久,進步組織在香港創辦旨在向學生傳播「新中國的誕生靠我們青年的力量」觀念的培僑中學。學生迎接第一個暑假前夕,解放軍已從戰略防禦進入戰略反攻。新中國成立後,培僑便教導學生「新中國的建設靠我們青年的力量」,成為香港一所有標誌性的愛國學校;一些人則稱它是「共產黨學校」。

不久前,培僑高中一年級學生寫信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匯報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心得體會。習主席回信表示欣慰,並希望同學們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棟梁之才,為建設美好香港、實現民族複興積極貢獻力量。

習主席是當代中國傑出領袖和新征程領路人。培僑學生給習主席寫信應是一次有組織的活動,參與的師生、學校和協調機構會因習主席回信而受鼓舞。除榮耀外,也應聚焦習主席回信的啟迪。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今天港人建設美好香港就是建設美好中國。培僑畢業生可在本地、海外和內地繼續學業或參加工作;過去,許多從愛國學校出來的學生都在中資機構任職,現在也應爭取到外資機構或掛著五星旗的政府部門發展。即使進了暨南大學,日後也可積極申請加入公務員隊伍。內地絕大多青年數都是愛國的,培僑學生去不去內地生活工作都一樣。現在香港人口老化,愛國學校畢業生若不留在香港,無疑浪費資源。

香港是一塊福地,國家對港政策往往都離不開「長期利用」,使香港社會避免了急風暴雨的動蕩,港人也能長期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在「一國兩制」框架內,香港的資本主義、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專業機制將被長期利用,服務於中國的國家利益。而軟實力在香港的博弈也會持續;不依靠強制性措施改變公眾認知,使人心悅誠服便是軟實力的體現。

學校是傳播知識的地方,學生學業好、有前途,家長自然願意送孩子到那裡上學。培僑是一所好學校,卻尚未及一本。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共產黨把內地一些大學發展成為國際一流學府。「文革」後,中方也希望培僑成為香港一流的中學。若通過環境配合、頂層設計和該校教育專家的努力,把大批學生培養成才,讓他們前程錦繡,那所學校會產生更積極的作用。

讓小孩子脫「萌」去「熊」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讓孩子置身於競爭環境中成長對他們有好處,多讓學生了解本地不同群體想法對他們無壞處,都會是培養「棟梁之才」的必修課。

學校面向公眾,要有競爭力。培僑與香港多數學校有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彼此不應戴有色眼鏡看對方。人生面對許多不確定性,中國崛起卻是當代最大的確定性。培僑的教育實踐非完美,它的愛國主義方向卻已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

香港愛國事業正走向新勝利,卻有人說惶恐,有人道離別。習主席回信既可作為一次公關活動來處理;也可作為路標來看待,讓厚植家國情懷成為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趨勢,筆者則無法預期後續發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